新人抽到大獎竟然造成離職率標高?/《職場最重要的小事》

文/謝文憲

每年年關將近、尾牙季到來時,無疑的,就是公司與公司間,產業與產業間的一場年度經營成績展現的 PK 賽。

員工才來兩周,竟抽到最大獎?

工作二十三年,親自參加過五十場以上的大小尾牙,無論是擔任主持人或是在台下看表演,每一年的尾牙都有不同的體驗,但最讓我津津樂道的,總是每年最大獎的抽獎時刻。

印象最深刻的是,某年在我曾經服務過的公司尾牙時,有位才來兩周的同仁抽到最大獎,記憶中特獎是價值七、八萬的加拿大來回機票及旅遊券,這好運羨煞所有人。於是隔年就將抽特獎資格,修改為到職半年以上的員工!

然而最讓我深刻記憶的不是這位新同事,而是那一年公司的離職率特別高。

辦公室的同事,幾乎換了三分之一,不會走的員工還是佔著位置。容易離職的位置,一年曾換過兩、三名員工,職缺時常在內外部徵才管道上看到。於是近幾年,我常問我的朋友:「你們公司今年抽到最大獎的員工,到職幾年?」用這個指標來觀察該公司的離職率與平均服務年資。

大型公司的員工人數眾多,樣本數多、各種大獎數量也多,用得獎員工的年資來看公司的離職率,其實可以看出些許公司人力狀況的端倪。小公司樣本少,那就把這指標當作是趣味也無妨吧!

我不否認,抽獎有其運氣成分存在,雖然與統計學者期待的樣本數不一定能完全符合,但我這幾年對某些公司的粗略觀察,其實還滿準的。我想特別強調,其實適度的離職率,有助於公司新陳代謝,不見得全然是壞事,但離職率若高到一定程度,恐怕會造成公司相當的打擊與負面影響。相反的,公司每年抽到大獎的都是資深員工,離職率偏低,甚至幾乎等於零,這樣的公司雖然相對穩定,但或許也很難變出新把戲。

前些日子,有某家人力銀行公司做的調查指出,因為這一年年終獎金各產業普遍偏低,有意離職的職場工作者也不見得會撐到領完年終獎金才離職。於是,在公司尾牙酒酣耳熱之際,若見到鄰桌幾位完全不認識的同事時,你也不要覺得太意外。

我常說:「一家公司就像一隊職棒,如果都是老人就很難奪冠,但都是新人很沒經驗。若有完整的老中青三代,這種公司……ㄟ,很難出現!」原因很簡單,老闆不一定會重視人才比例的問題,公司能賺錢就好,管什麼人才比例呢?於是卓越的公司與普通的公司,差別就在銜接老中青三代「mentor」制度的導入了。

※ 本文摘錄自《職場最重要的小事:職場強人憲哥教你縱橫職場的35個巧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