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誰才是笨蛋/《開闊混同的精神世界:莊子》
文/楊照
春秋之後,幾乎成為列國常識的一種說法,是「宋人愚」,宋國人呆呆的,腦筋不好,會有跟別人很不一樣的想法。那個時代有很多笑話是以宋人當主角的,到現在還很有名的「守株待兔」故事,那個在樹下等兔子撞暈的,就是宋人。還有成語「曲突徙薪」的故事裡,那個笨笨地把柴薪就放在煙囪邊,卻又不聽人家勸告把煙囪弄彎、把柴薪搬開來預防火災的人,也是個宋人。
成語「刻舟求劍」的故事裡,那個在河中央掉了劍,卻往船身上做記號準備回來找劍的人,也是個宋人。宋人真的都那麼笨?與其說宋人笨,不如說他們看待世界、理解世界的方式,和記錄春秋戰國大小事的那些人,也就是和東周的主流文化觀念,有著很大的差距。不是宋人天生資質比較差,而是他們本來就不屬於東周的主流文化。他們所受到的文化影響,主要是來自東方,原本的殷商文化;以及來自南方,長江流域的不同傳統,我們可以將之通稱為「楚文化」。從廣泛的人類先民文化上看,殷商與楚文化,屬於張光直先生所說的「連續的世界觀」。意味著人和外在環境之間,沒有一道明確的斷裂區隔。
世界萬物跟我沒有絕對的差別,這個可以變成那個,那個也可能變成這個。死亡不過就是連續現象當中的一個變化階段,因而當然沒有理由假設活人和死人被斷絕隔開來。在我們熟悉的環境,與我們去不了、感到陌生的環境之間,有著各式各樣的中介使者,或者促成變形的力量。
有神、有鬼、萬物有靈、物體可以互換互變,這種「連續的世界觀」普遍存在於全世界古代人類先民文化中。然而,在中國,「連續的世界觀」不是主流,被相對少見、特殊的「不連續的世界觀」給擠到邊緣邊陲去了。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古代文明、原始思想不是這樣。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是擴張的、多面向的。我們的生活之外圍繞著我們不熟悉、沒碰觸過的現象;我們的世界之外有許多其他世界並存並在。多面向、多層次地組構成立體的存在,熟悉的與陌生的、真實的與想像的、經驗的與傳說的,不斷錯雜混同,分不出彼此,也不必區分彼此。
◎本文選摘自聯經出版《開闊混同的精神世界:莊子》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Hartwig HK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