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叔的樂活相談室】財務上你有資格退休嗎?

文/施昇輝

很多人都想退休,這樣就不必每天朝九晚九,不必開會寫報告,不必再看上司老闆的嘴臉,從此過著悠哉樂活的幸福日子。但是,大家又很怕退休,擔心自己的財產萬一不夠花到生命的最後一天,怎麼辦?如果不夠的話,就得認真投資,但萬一虧損傷及老本,又該怎麼辦?只好打消退休的念頭,繼續認分工作,不要再做無謂的幻想。

有點錢又不太有錢的人退休有望了?

從財務觀點來看,什麼人才有資格退休呢?我認為只要符合下面三個條件,就有機會向老闆說再見。

  1. 至少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而且已繳清貸款。
  2. 有足夠的財產。
  3. 有足夠的保險。

第一點非常明確,但後面兩點實在模稜兩可。每一個人對「足夠」的定義很難有共識,我認為夠了,可能你認為根本不夠。這是一個不可能有標準答案的問題。

我有一個年近六十歲的田僑仔朋友,他自豪地說,他每天就算花三十萬台幣,也能一直花到一百歲。如果此話當真,他哪裡還需要理財?他要的反而應該是遺產稅規畫,不過這不是我的專長。

我主要是針對有點錢又不是太有錢的一般中產階級來給建議。那麼,到底要多少才「足夠」呢?這又牽涉到你對退休後生活條件的要求。

其實,如果你有了足夠的財產,就算不必依賴保險救濟,也生活無虞的話,保險的議題在此,可能「節稅」的意義大於「保障」的意義。

第二、三點雖然不明確,但應該大部分人都會百分之百同意,反而是第一點,或許有人不能認同,誰說租房子的人就沒有資格退休?

因此,我必須先就「買房子?還是租房子比較好?」這個議題,提出非常明確的立論。

打破「買房是負債開始」的迷思

退休之後,你不再有相對穩定的薪資收入,你只剩下兩種財源來支應未來的生活所需,一是原先的積蓄,但只會不斷減少,坐吃山空,二是後來的投資收入,但沒有任何方法可以保證獲利,甚至可能損及你原來的本金。因此,退休之後的投資首重「安全」,心態也必須「保守」。

如果此時的你,還有房貸在身,甚至必須按月繳付房租,這些費用將嚴重侵蝕你的積蓄,而在進行投資決策時,也會比較積極。「積極」是稍微好聽的說法,其實本質上是「躁進」。

一般生活開銷相對房貸和房租而言,是比較彈性的,因為「節衣縮食」畢竟容易一點,但房貸和房租完全無法打折扣。因此,你就有每月投資都必須有收益的壓力,容易心存僥倖,即使不是很好的進場時機,你也一定要找到能夠逆勢突圍的標的。

生活在這種不安定的心情中,怎麼可能會擁有良好的退休生活品質?

還在付房貸的人,至少也認為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子是絕對必要的,但是有些人認為租房子才能讓資金做更靈活的運用,然後透過有效的投資,創造更大的財富,甚至還能產生巨大的「複利效果」。

以上兩種人的差異,關鍵在於對投資報酬率的假設不同。支持買房子的人,不敢對投資報酬率做過高的期待,而支持租房子的人則很明顯高估了自己的投資能力。但是,試問你一旦退休,收入不再穩定之後,再來一次 SARS,或是金融海嘯,你能躲得過,或是承受得起巨額的投資虧損嗎?

如果再來一次股市大崩盤,擁有自己房子,而且貸款繳清的人,可以暫時退場,靠積蓄撐過投資黑暗期。反之,要付房貸或付房租的人,可能還是必須積極尋找能夠逆勢獲利的投資標的,心理負擔和財務壓力當然相對較大,不是嗎?

如果你還沒有自己的房子,也自認沒有足夠的錢來支應退休生活,更沒有足夠的保障來對付突發意外時,請你就暫時打消現在退休的念頭,好好工作,努力買房吧!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Lori

延伸閱讀:

三大叔樂活相談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