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謂的天才,就是能夠駕馭主題的人/《最後的伊利亞隨筆》
文/群星編輯室
天才與精神瘋狂症有一種必然關聯,這樣的觀點未必正確,相反地,人們發現天才當中最傑出者,往往是作家中神智最健全者。要世人想像一位瘋癲的莎士比亞是不可能的。
這裡說傑出天賦,主要是指詩歌創作的才能,那是心智各方面維持著一種令人欽佩的協調運作;而瘋癲則是其中某一環過量或扭曲的失衡。⋯⋯真正的詩人夢寐以求的是保持清醒,他不受主題的支配,而是要駕馭主題。
──查爾斯.蘭姆
各位讀者朋友們,或許您已經讀過蘭姆的《伊利亞隨筆》,在那本書前的〈十九世紀的專欄作家〉中,我們已為您介紹了他過往的悲劇,以及他如何面對他的命運,並利用在《倫敦雜誌》的專欄來透露他的所思所見,以幽默和自嘲的方式來享受生活。
一八二三年第一本《伊利亞隨筆》集結成書,讓世人可以一本書飽覽他珠玉般的散文,在那之後,他的專欄作家工作依然繼續,甚至還多了其他專欄的發表機會,而他的日常生活也逐漸有了改變。
查爾斯.蘭姆決心以餘生照顧不時瘋病會發作的姊姊瑪麗,父親去世後,姊弟倆收養了少女愛瑪,以彼此溫暖家庭生活。他們利用自己的文學知識教育養女,並為愛瑪編了詩集。愛瑪結婚的對象莫克遜,經常出入蘭姆家,或許是受到蘭姆姊弟在藝文上的感召,之後也創辦了一家出版社。
一八二五年,蘭姆從東印度公司退休,靠退休金和專欄稿費為生。一八二七年,蘭姆姊弟搬到北倫敦郊區的艾德蒙頓定居,以便專心休養。然而從小在倫敦長大的蘭姆,對倫敦懷有特殊感情,每日散步時,總往倫敦的方向走去。有一次,在散步徒中,不小心跌傷了臉,感染上丹毒,於一八三四年離世。
在他過世的前一年,他於一八二三年後發表的散文再一次集結成《最後的伊利亞隨筆》,相較於之前穩定規律的上班族生活,蘭姆在這十年間的生活變化大,筆鋒卻更趨內斂,內心的轉折或可從這第二本隨筆集讀出端倪。
同樣是對於生活的漫談,蘭姆對於所思所想的一切更加信手捻來,篇幅略為精簡,但意蘊更深刻,不論是緬懷老屋的〈H郡布萊克斯隰地老屋〉、搭船旅遊時寫下的船上邂逅〈馬爾蓋特舟遊舊事〉、幫行動不便的老友在婚禮上扮演父親嫁女兒的〈婚禮〉,無一不是旁若無人般地暢所欲言,深隱於倫敦鄉間的喃喃絮語,宛如一鏡到底的大師身手,文章的開場必定引發讀者好奇(儘管是兩百年後的吾輩),因此被吸引入場,然後跟著他一路自由地穿梭蜿蜒,細細碎碎地呈現他自行皈依梳理的祕境,當讀者還在驚訝他的花園為何如此親切熟識,一回頭才發現那不正是我們自己的心田嗎?他從自身出發,捕捉著每一個細微的感受,搭配他略帶自嘲但不酸澀的節奏,本以為是他獨門經驗,他卻為我們整理好人類共有的感受。
不論是誰或多或少都有過大病一場的經驗,在讀過蘭姆顯然是大病康復後立刻被編輯催稿時寫下的〈大病初癒〉時,肯定都能理解他所說的病人幻想吧!
他曾在〈神智健全真天才〉一文提到對於傑出作家的欽佩,說這樣的人能將自己的心智維持在一個高度的平衡,他不受主題的支配,而能駕馭主題。這或許也就是蘭姆的厲害之處,雖然說著自己生活上發生的小故事,把平凡日常勾引到深處,讓所有讀者都因其筆下高度的穿透力而得到撫慰與被理解的欣喜。
而他所說的這種精準控制力,其實他自己就擁有,尤其在他充滿悲劇的人生裡,雖然他一度為失去愛人而發狂,但當他回歸生活後所發散的冷靜、理智與幽默感,使他的心與眼達到了一種高度平衡,一場病記、一次遊船、報紙上的一張訃聞,都變成一種觀察生活的態度,所有點連成線再織成面,所有的平面變成了立體,而他的隨筆也因此成了經典、化為瑰寶,流傳百世。
我們不禁想像,要是他能活得再久一點,再為我們多談談這世界上的任何事,那我們必定可以發現更多更多生活中凡人難以言喻卻共有的興味。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rachaelvoorhees
◎本文為群星文化出版《最後的伊利亞隨筆》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