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投信就是我的研究團隊

文/陳榮華

近幾年投信經理人爆發連串弊案後,主管機關對投信買股限制變得相當嚴格,訂定四大強化業者內稽內控的規範,要求業者強化風險控管,四大規範包括由公司篩選資產池、由經理人在資產池中做投資、手機和平板電腦管控、公司需定期查核經理人自有帳戶買賣股票狀況,最後是證交所和櫃買查異常股票中也增列和經理人代操股票、基金帳戶做比對,如投資人因經理人不法導致虧損,可向投信求償。

因此未來投信買股一定會有研究報告為依據,報告內容首要是以公司的獲利性及產業的未來發展為主,其次是預估 EPS 及合理的股價預期,由於投信買股都會一次將部位買滿,賣股時也是一次賣到底,所以只要選股時瞄準投信買進的股票,幾乎都不會差太多,一般來說,投信通常會在季中、季底前,大量購買手中原來布局的投資組合,拉高持股股價,使操作績效表現良好,投資人可從中觀察,在投信近一季買賣超個股中,可以明顯看出對於投信對未來的持股布局趨勢,及早做好準備,賺取一波漲勢尤其在季底時投信持股超過3000張以上的個股都有機會出現作帳行情,但如持有幾百張的股票都有機會被賣出當成結帳標的,由於投信必須攤開持股、公開買賣標的,所以投資者很容易搭投信便車。

想搭投信的便車,首先要排除一些重大權值股,如台積電、日月光這些外資持有較高的股票,因為這些都是基金的基本持股標的,投信再怎麼強也強不過外資,反倒是中小型股票,投信幾乎是扮演主力角色,買股時幾乎可以創造 3-4 成的報酬,賣股時股價也會暴跌 2-3 成,所以投信賣股未完成時也不要隨便低接。

其次,避開投信持有的〔本夢比〕股票,因為投信比的是績效,當其他投信如持有的股票不合理飆漲導致基金績效大漲時,那將逼迫其他基金的競相加入持有,最後可能導致大賺大虧的情況產生,例如基亞自 2014/3 月以來快速拉抬給了基金經理人相當大的壓力,結果基亞創下新高 486 元當月,很多投信基金買進不少,如今可能造成基金的淨值虧損,基金有績效壓力但讀者沒有,讀者在盯投信買賣個股時,基本的公司營收還是要列入第一考量重點。

※ 本文摘錄自《一出手就獲利40%:陳榮華價值百萬的技術分析》〈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