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企業都需要向「文藝復興」取經:從復古原點的大膽創新
文/劉順仁
每個企業都需要向文藝復興學習。它代表的是一種活化既有資源的能力。更具體的說,文藝復興之於企業的意義是:
透過有目的、有方法、有紀律的管理流程,以協同合作的力量,讓企業中已經存在的資產,以更創新、更有價值的方式重新呈現,並帶動企業創造過去沒有的創新產品、服務、流程與解決方案。
其實,在經營管理中談文藝復興的啟發,就好像在醫學領域中進行「幹細胞」的研究。在文藝復興時期,個別的「產業」的義大利文是 Arte;包括好幾個產業的「產業公會」則稱為 Arti。「產業」與「藝術」在文字上會如此接近,是因為在手工業時代,產品其實也就是工匠所創造的藝術品。在工業革命後,大量化與標準化的生產方式成為主流,產品與產業離藝術也就愈來愈遠。藝術就像幹細胞,什麼都不是,但什麼都可能。愛因斯坦曾說:「邏輯幫助你由 A 點到 B 點,但想像力幫助你到達任何地點。」愛因斯坦並進一步說:「與其說我是科學家,不如說我是藝術家。」因為在他的層次,像藝術家般的想像力,遠比知識重要。同理,在創造新的商業模式或競爭策略時,想像力也遠比既有知識重要。
此外,每個人也都可以從文藝復興中吸收養分。它代表的是一種與人類歷史上偉大心靈產生連結、獲得啟發的過程。2005 年,賈伯斯在他著名的史丹佛大學畢業典禮演說中,提到連結人生中一個個「點」(dots)的重要性。他說道:「你無法連結未來的點;你只能連結過去的點。你必須相信這些點,靠著直覺、命運、生命或神明等多重的力量,未來總會連結在一起。而這種連結之道,從未讓我失望,它讓我的人生截然不同。」其實,賈伯斯的「連結過去之道」,就是文藝復興的精髓。此外,「連結過去」也有重要的策略意涵。策略大師波特(Michael Porter)認為,絕大多數企業最初的成功,來自於獨特的定位與完整的配套活動。隨著時間經過與追求成長的壓力,企業與其競爭對手互相模仿,最後變得愈來愈沒有獨特性。重新找回策略獨特性的一條可行之道,就是回顧公司的歷史,思考「公司創始者的願景是什麼?當初是什麼樣的產品和顧客造就了公司?向後看,我們可以重新檢視創業時的策略是否依然可行?以及確認過去的歷史定位是否適合現在的技術與實務?」
在翡冷翠的那三個月,呼吸行走之間,常常覺得文藝復興時代的這些大師,雖然距今已有五、六百年的時間,但是透過他們的作品,我們彷彿能直接對話,在心靈上的距離是如此接近。這種過去與現在同時交會的感動,令我低迴許久;這種「上友古人」的樂趣,是寫作這本書最大的動力。
這趟文藝復興之旅,對我專業的啟發極大。例如,在這本書接近完成的時候,我開始和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先生進行「王道經營會計學」的研發,並建立起初步的思考架構。王道經營會計學根植於中華文化的價值觀與核心理念,融合了西方會計學的分析架構,可以說是會計學的文藝復興。此外,由 2014 年秋季班起,我開始在台大管理學院講授「會計與《孫子兵法》」課程,討論如何利用財務揭露(財報、法人說明會資料等)達到知己知彼的目標,進而幫助企業在競爭中決勝。這些都來自於淬鍊古人智慧所吸收的創新能量。
以下,讓我們開始這段聆聽翡冷翠回音的文藝復興之旅。
參考資料
- 雅各‧布克哈特(Burckhard, J.),《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Die Kultur der Renaissance in Italien: Ein Versuch),花亦芬譯,聯經出版,2007年。
- 華特‧艾薩克森(Isaacson, W.),《賈伯斯傳》(Steve Jobs),廖月娟、姜雪影、謝凱蒂譯,天下文化,2013年。
- 陳明哲,《動態競爭策略探微──理論、實證與應用》,智勝文化,2008年。
- Chen, M.J., 2001, Inside Chinese Business: A Guide for Managers Worldwid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