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星際效應》就懂的,請舉個手,謝謝!

文/鳳梨

Photo From wikipedia by Brandon Defrise Carter

在科幻、武打類型的作品中,常見的絕技有無盡的能源(電屬性)1、神速(超光速)2、時間暫停(時空選擇)3,但真正可以稱為imba的,就是黑洞(對,我討厭黑鬍子)。一般描述黑洞的場景,不外乎某種讓物質變異或是讓兩個巨大能量相撞,而魔王在這一刻就會消滅,世間萬物獲得勝利,又是美好的一天。

不過電影《星際效應》(原文名:Interstellar )不走這條路,地球也並非被黑洞威脅,而是想拯救地球?跟黑洞賭一把吧!

女主角的父親是位工程師兼飛行員,隨手就可以用電腦駭入無人機中,展現了強大的主角威能。他解開了重力所呈現的地理標示,但面對農作物的瘟疫,主角竟然無法解決,這中間一定有什麼誤會。當他離開親人帶著拯救地球的願望飛上太空,沒什麼擔心的就穿越了蟲洞。咦,這不是你第一次經過這玩意嗎?面對奇怪的空間,怎麼可以如此放心?通常魔王軍的人才會如此果決吧?而且黑洞都是用來消滅大魔王,選顆靠那麼近的星球怎麼會有好事?果然,第一回合就失去了一位同伴。

浪費了第一回合,只好小心的選第二回合,這次,他們選擇名氣。最後的結果用導演諾蘭的某系列作的名言來說,就是「你若不以英雄的姿態死去,就會活得夠久而目睹自己變成惡人」4

用完兩次機會,不能連第三次都失敗,畢竟電影都過了快2小時,許多觀眾要爆膀胱了。所以主角捨身進入黑洞,送女主角孤身流浪去旅行。可憐的安海瑟薇,不過世上只有親情好,美女也只能靠邊走。只是誰能告訴我為什麼穿越黑洞不會死?為什麼撥撥線條,指針就被影響?最讓我困惑的,是如果地球上作物都得了瘟疫,太空殖民地為什麼可以有健康的植物?

疑問太多了,多到電影上映後,科普書竟然有了一波熱銷。但諾蘭為了這部片找來了物理學家Kip Thorne作為顧問,用現今知識的最前緣為基礎,打造了一個盡可能滿足科學推測的未來,這根本不是普通科普書可以應付的。Kip Thorne因此將電影《星際效應》的幾個核心整理整理,推出了書籍《星際效應》(The Science of Interstellar),將以往只有在科學界會聽到的名詞「事件視界」、「超弦理論」、「重力透鏡」等介紹給大家,希望大家不會除了「電影好好看」之外的討論都無法進行。

不得不說這大概是近幾年少數照顧科學宅的好電影,整部電影滿滿的梗,從電影院走出來可以討論個3小時沒問題。至於人文科系的,看不懂沒關係,先買一本《星際效應》,接著記得去找找女主角的書架上有哪些書籍啊!5

  1. 以電屬性知名的大概就《蜘蛛人驚奇再起2:電光之戰》中的電光人、《航海王》的艾涅爾。
  2. 速度聞名的角色如閃電俠(The Flash)、《鐵將縱橫》中的李建成。
  3. 最經典的時間控制角色就是《JoJo的奇妙冒險》中的狄奧
  4. 這句話出自《黑暗騎士》中,布魯斯·韋恩與哈維·丹特的對談,原文是「you either die a hero, or you live long enough to see yourself become the villain.」
  5. 請搜尋關鍵字「bookshelf in interstel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