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約時報》線上布局:增加專欄作家數目,帶動數位訂閱收入
文/新媒體世代原文刊載於新媒體世代,獲授權轉載
在平面廣告收入大幅下降,但數位廣告費用卻只有緩慢增加的情況下,各大傳統新聞媒體包括《紐約時報》在內,都紛紛尋找能夠創造營收的最佳模式,除了持續開拓數位廣告市場外,付費牆訂閱模式也成為眾媒體的重要選擇。
《紐約時報》營收布局:拓展訂閱用戶數目
《紐約時報》最新一季的財務報告指出,數位訂閱在今年第一季為《紐約時報》帶來 4,600 萬的營收,相較去年同期成長 14%,且數位訂閱人數相較去年同期成長 20%。而整體廣告收入則下跌了 5.8%。雖然數位廣告收入增加 10.7%(總共為 4,200 萬,所有廣告營收的 28%),然而占有更大營收比例及利潤的平面廣告下跌了 11.1%。整體營收約為 3.8 億,下跌 1.6%。
以這一季的數據來看,數位訂閱收入占了所有營收的一成且持續成長,拓展訂閱用戶數目成了《紐約時報》開源的重要來源之一。然而視不同方案(例紙本、桌機和行動裝置閱讀配置)而定,《紐約時報》每個月的訂閱費用大約在 15 到 30 美元之間,根據研究,這個價位的訂閱費用將有訂閱人數的瓶頸,最高訂閱用戶人數預估上限為 100 萬人。而《紐約時報》訂閱戶,已在 2015 年 3 月底達到約 96 萬訂閱用戶數目。
雖然訂閱用戶數目仍有增長空間,但是如何能持續突破,則是《紐約時報》重要的未來目標。為了突破訂閱數目以及營收的關鍵目標,《紐約時報》也積極地進行線上布局,除了拓展社群媒體曝光,也在上個月大幅擴展線上專欄。
拓展《紐約時報》專欄評論規模
《紐約時報》旗下上一次的線上專欄擴展計畫是在 2013 年,當時《國際先驅論壇報》(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正式更名為《國際紐約時報》(International New York Times),一次邀請多位線上作家加入專欄寫作。
擴張線上專欄的專業作家人數和陣容,對《紐約時報》目前最直接的好處將是提高付費訂閱的讀者數。《紐約時報》的付費牆訂閱模式,提供讀者多種不同的訂閱方案,其中有一種是單獨訂閱《紐約時報》專欄評論,前三個月每星期付費 0.99 美元,接下來每星期付費 1.5 美元,讀者就可以無限制地閱覽所有的評論文章。(未訂閱的讀者,每個月最多只能閱讀 10 則《紐約時報》文章。)
《紐約時報》專欄評論是在 2014 年 6 月時成為獨立的付費項目。除了線上網站外,當時也推出專欄評論的專屬新聞應用程式 NYT Opinion(費用為每個月 6 美元),不過由於人數不如預期,該程式已經在 2014 年 11 月時關閉。但是讀者仍然可以透過網路或是《紐約時報》應用程式(NYT Now)閱讀專欄文章。
為了刺激《紐約時報》專欄評論訂閱戶,《紐約時報》在 3 月決定一口氣增加 20 位線上專欄作者,負責範疇包括 op-ed 和週日回顧(Sunday Review)。這些專欄作家目前都是簽署短期合約,預計每個月發表一些文章。
值得關注的是,這些專欄作者來自非常不一樣的背景,像是作家、記者、學者,甚至還有登山者。不只專業背景不同,這些作家也來自美國不同地理位置,《紐約時報》的目的,是希望提供讀者多元觀點和思考上的刺激。《紐約時報》也表示,這次的專欄作家背景大多是以科技和文化觀察為主,而非《紐約時報》一直以來就有廣泛報導的政治時事及經濟領域。
新增加的專欄作者列舉如下[註]:
- William Baude(@WilliamBaude):芝加哥大學法學助理教授。
- Brittany Bronson(@BrittanyBronso1):美國內華達大學英文講師,同時也是餐廳服務生。現居於拉斯維加斯。
- Michael Eric Dyson(@MichaelEDyson):喬治城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出版多本和嘻哈文化及馬丁路德金等主題相關的著作。現居於華盛頓。
- Richard A. Friedman:美國康乃爾大學醫學院(Weill Cornell Medical College)臨床精神醫學教授,寫作範圍含括心理健況和行為神經科學。現居於紐約。
- Adam Grant(@AdamMGrant): 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教授,主攻管理與心理,曾出版專書 Give and Take: Why Helping Others Drives Our Success。
- Roxane Gay (@rgay):作家,同時也是普渡大學的副教授。
- David L. Kirp: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公共政策教授,最新著作為 Improbable Scholars: The Rebirth of a Great American School System and a Strategy for America’s Schools。
- Manil Suri (@ManilSuri):馬里蘭大學的數學教授,同時也是教授,最新小說作品為 The City of Devi。
- Molly Worthen (@MollyWorthen):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助理教授,出版 Apostles of Reason: The Crisis of Authority in American Evangelicalism 一書。寫作方向包括宗教、意識形態和美國政治。
- Zeynep Tufekci(@zeynep):北卡羅萊納大學助理教授,以及哈佛大學貝克曼網路與社會中心助理教師。文章多關於科技、社群媒體、政治和社會等。
- Sandeep Jauhar (@sjauhar):長島的心臟病醫生,最新著作為 Doctored: The Disillusionment of an American Physician。
- Lydia Millet:在圖森大學生物多向性中心進行有關生物保育和絕種生物的寫作,最新小說為 Mermaids in Paradise。
- Megan Stielstra (@meganstielstra):作家,最新作品為 Once I Was Cool: Personal Essays。目前居住在芝加哥。
- Jennifer Weiner (@jenniferweiner):出版過多本小說,現在定居在費城。
- Mimi Swartz (@mimiswartz):身為《德克薩斯月刊》(Texas Monthly)執行編輯,書籍 Power Failure: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Collapse of Enron 的共同作者,目前正在進行有關心臟病的新書寫作。
- Héctor Tobar (@TobarWriter):身為記者及作家,著有書籍 The Tattooed Soldier、The Barbarian Nurseries 和 Deep Down Dark: The Untold Stories of 33 Men Buried in a Chilean Mine and the Miracle that Set Them Free。在奧勒岡大學教授新聞學。
- Judith Shulevitz(@JudithShulevitz):是一名記者同時也是文化評論者與女性主義者,在其他知名新聞機構和出版社(包括 Slate、《新共和》雜誌和《紐約雜誌》等)擔任過專欄作家和編輯。也有出版書籍 The Sabbath World: Glimpses of a Different Order of Time。現居於紐約。
- Peter Wehner (@Peter_Wehner):道德與公共政策中心的資深學者,服務於過去三任的共和黨政府。
- Freddie Wilkinson (@Fredtheclimber):登山者及嚮導,同時也出版 One Mountain, Thousand Summits: The Untold Story of Tragedy and True Heroism on K2 一書。
開拓《紐約時報》專欄評論的單獨訂閱模式,是否真的能為《紐約時報》達到突破訂閱用戶數目及增加數位訂閱營收呢?且讓我們持續觀察。
[註]:20 位專欄作者的其中一位 Razib Khan(@razibkhan)是科學部落客,目前在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攻讀基因學,寫作內容包括演化論、基因、宗教以及政治等。在《紐約時報》公告聘用 Razib Khan 為新的線上專欄作家後,網路上出現反彈聲浪,抨擊 Razib Khan 的寫作過於爭議,甚至帶有種族歧視,並質疑《紐約時報》的決定。而《紐約時報》發言人在兩天後做出回應,表示回顧 Razib Khan 的作品後,《紐約時報》也認為 Razib Khan 作為簽約作者並不適合,他們也與他解除合約,但是歡迎他隨時投稿。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sam chills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Capital New York, New York Times 1, 2, New York Times Subscriptions, & Politi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