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夏民用功讀世界】人情世故就是一連串的妥協、妥協、妥協
經常在輕小說或是漫畫裡面發現這樣的設定:編輯往往是虐待狂,揮舞著狼牙棒追逐著作者催稿,而作者則是個抖M,於是經常被強勢的拖著走,一個不小心就會愛上編輯,兩人產生曖昧情愫。
唉,拿狼牙棒催稿可能是事實,但真要互相意愛,每一百組編輯作者的組合裡,可能只有 0.1 組有辦法啊。不知道為什麼,有許多年輕讀者對於編輯總抱持著桃色幻想,覺得他們一定經常與作者喝咖啡,回到出版社則是在工業風的辦公室裡看稿子,耳朵上還掛著耳機……。是啦,因為工作需要,編輯的確經常與作者或設計師約在咖啡店,甚至有可能出國協助寫真書拍攝等,但回到辦公室的編輯,就算是帥哥或是美女,也很難像偶像劇演員一樣,工作的時候看起來還美美、帥帥的。
出版社編輯的工作就像是 PM,必須負責一本書從 word 檔案、印刷完畢、上市行銷的所有過程。可以想像,除了看稿、寫文案之外,全部的時間幾乎都花在透過電郵、電話、開會之中,而溝通的對象除了作者,還有上司、作者的經紀人(很少見)、封面設計師、版型設計師、印刷廠、紙廠、裝訂廠、通路、行銷等,光是和合作廠商之間討論工單、殺價就可能耗盡心力,更不用提經常得夾在上司(總編輯)和作者偶爾還有設計師中間,像是三明治一樣痛苦。
也因此,編輯在業界跑跳久了,不一定會變得強勢,卻有辦法練得一身說服本領,讓眾人(包含自己)都願意妥協。於是,厲害的編輯總能夠以打太極拳的身法,輕鬆擋下來自 A 的壓力,轉化 B 的說法去說服 A 接受,同時將 A 的說法轉換成B可以接受的道理,就這樣把壓力轉來轉去,說之以情、動之以理,讓每一個與書製程相關的人,都願意放下堅持,以最少的妥協達到讓眾人都滿意的狀態。
一本書成功的關鍵,其實是眾人的妥協。
但妥協之前,我們必須先認清在團隊工作時所扮演的角色,並不是絕對完美:作者對於作品有自信,卻未必能夠理解書籍印上條碼之後便是商品,有商品的道路得走;設計師對於美感有信心,但未必能夠清楚書本定價其實侷限了紙材、印刷技法的使用;行銷對於通路案型有信心,卻未必能夠理解作者對於作品變成商品之後,那微妙的排斥商業化的心情。
身為最了解這本書的讀者,編輯不只必須規劃成書進度,還必須同時考慮到上述所有因素,確認每一環節能夠順利完成。也因此,一名獨當一面的編輯,必須具備極佳的溝通能力,善於說服、引導眾人保留大部分的堅持、同意某程度上的妥協,而不至於妨礙出版流程。
溝通或說是談判的技巧,其實就是保留自己最在意的條件,割捨心裡想要卻會造成他人困擾的要求,讓對方也有所滿足,而不至於造成一家通吃,其他人只能乾瞪眼的局面。每一個參與者對於作品都有最理想的預期,換個角度看,每一種預期都是一項限制,當作品摻雜太多限制,想八面玲瓏是不可能的。沒有一個作品能夠滿足每一個人。於是,妥協也是突破限制的途徑,讓每一個人放下執念,另闢蹊徑,用其他(藝術性的)方法來解決,讓多數人都能接受。
妥協,總帶點負面的、消極的氣味,不是容易認同的字眼。電視廣告總教我們要活得像自己,每一個歌手都要歌迷活得有態度,但從來沒有人告訴過我們,如果只想以自己想要的方式過活,人生極有可能像是一台逆向行駛的車,就算沒有被撞得支離破碎,也會一路膽顫心驚,無法從容……
回顧自己經手的出版品,老實說,有一些我不甚滿意,甚至有一些因為自己的堅持,不僅傷害了當時合作的人,整體表現也沒有想像中突出。情緒不佳時,見到那些書本,還會喘不過氣來。直到現在,我仍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那些書本,如果重新製作,會不會好一些?還是,我將遭遇相同的局面?
我想,關於妥協,我還有很多得學習。
這回就推薦大家一本與書店有關的小說吧!《A.J. 的書店人生》,我們的人生如書啊。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JD Hanc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