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moo電子書5月店長莊瑞琳:全球化的脈絡中,思考與行動是至關重要的事情!

2014 年,Readmoo電子書開始邀請各界名人成為一月店長,以3,000 元為範圍,推薦讀者自己心目中的好書。五月店長由衛城出版總編輯莊瑞琳擔任,莊瑞琳非常認真的將自己的書單分成三個部分,用她自己的話說:

這份書單的三個領域,當然是充滿選書者的獨斷,擅自決定哪些主題具有重要性,但無疑的,環境與階級,都不獨是臺灣自己的重要問題,同時不論我們願不願意,我們早因為這些議題而被捲進全球的脈絡之中,因此我們有何看法、有何理解甚至行動,就成為至關重要的事情。

書單一,思考變動的環境

環境是近年從地方到全球都在面對的重要議題,這個群組書單企圖從經濟發展、臺灣本地農民運動、國家公園與環境保護、生態與地方脈絡,提供四個角度理解「環境」本身的複雜性。

從 1867 年當時 29 歲的約翰‧穆爾(John Muir)自印第安納波利斯出發,展開到墨西哥灣的千哩徒步之旅,到 2003 年後,當時三十多歲的吳明益,四年時間徒步在花蓮走過十二條溪,從十九世紀旅行者精神昂揚的發現荒野之旅,到二十一世紀生態寫作者的憂鬱溯溪,對著七腳川上游殘破的攔砂壩兀自沉思,自然與人類的關係已然有了很大的歷史遷移。結束旅行的約翰‧穆爾,後來成了催生許多國家公園的倡議者,被稱為國家公園之父,吳明益則是隱隱參與許多環境運動,2011 年反國光石化最激烈的時候,他主編了《溼地.石化.島嶼想像》。

跟隨著環境,一樣直接受到文明現代性衝擊的就是農業,就在簡吉一九五一年遭槍決之時,也是臺灣進入初步工業化的時期,近年被認為是重度汙染環境的石化業,差不多是在五○年代末期逐步進展。然而與其說是農工衝突,從歷史上來看,不如說是農業與資本的衝突,農業被經濟發展箝制,被規範固定作物、被政府以合法手段奪走土地,農業問題在臺灣從日本時代以來引發了一波波農運,至今未間斷。從瞿宛文的研究,臺灣對水資源的分配運用問題,就證明臺灣是發展取向國家,對於經濟成長以外的目標,一貫採取忽視態度。因此農業的命運,正是檢視一個國家如何進行環境與資源的平衡考量。

  1. 《經濟成長的機制》
  2. 這是一本落後國經濟學者高度自覺的研究作品,研究相對落後國家的經濟成長機制如何從零到有,且質疑自由市場是否就是萬靈丹。作者以石化業與自行車業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產業發展,具體探討臺灣如何成功達到經濟成長,此書將使我們深刻認識所謂發展的問題。

  3. 《簡吉─台灣農民運動史詩》
  4. 簡吉的一生橫跨兩種不同時空與性質的臺灣農運,一個是日本時代的農民組合,一個是二二八後日漸發展的中共省工委地下黨人系統,因此本書可提供歷史脈絡的初步理解,但史觀上必須保持高度自覺,以免落入頌揚英雄主義的窠臼。

  5. 《墨西哥灣千哩徒步行》
  6. 約翰‧穆爾被稱為是國家公園之父,全世界第一座國家公園是黃石公園,於 1872 年成立,此後保育地與國家公園的設置幾乎成為某種普世政策。約翰.穆爾於美國南北內戰結束後兩年,企圖穿越美國到墨西哥灣甚至再到南美,獨力完成荒野紀錄,他的種種想法與在自然中的感受,有助於我們重新思考保育的意義。

  7. 《家離水邊那麼近》
  8. 生態散文是文學與非文學的河海交會處,必須以文學的方式傳遞最多的科學與自然知識,以及地方史脈絡的追究。這本書最有價值的地方在第一部分家離溪邊那麼近,幾乎有意識地以五條溪流串起花蓮的地方發展史。

書單二,思考變動的人

這個群組書單會改寫城市與地方的記憶地圖:當你到基隆眺望和平島,你會想起關曉榮《八尺門》中在漁船上被索具斷了左手中指的阿春,阿春是八尺門聚落兩百多戶當中的一個阿美族人。當你往南到臺北,可能會在中山北路附近遇到菲律賓姑娘 Luisa,她穿著漂亮的絲質襯衫,隨身帶著回雇主家時要更換的百元衣服,她說自己是灰姑娘。再或者你逛到松山菸廠,在如今是漂亮書店賣場園區中,你會突然想到阿春是在這附近的建築工地,繼續失去他左手食指與無名指的一截指尖。或者你搭上往新店的捷運,想起了在坑道得到潛水夫症的工人。再往南到桃園,憶起的是 RCA 案中三十歲就白了頭髮的梁素娟。而如果你有機會到倫敦或者墨西哥高原村落,或許想到的是在哈利浦三星外包廠中腦溢血死去的中國非法移工國華,以及被人類學家劉易士的研究妙筆,生動留下紀錄的馬廷奈家,那些會帶著二十五個玉米餅上工的農人。

正如劉易士所說,貧窮在現代國家的意義完全不同,它教人想起了階級對敵、社會問題與對變遷的需要。是因為現代發展,造成相對的貧窮文化,導致各種內部與外部的移工狀態,這些因貧窮而出現在全球各地的聚落,許多也終將隨著其他經濟因素而消失,但我們該深深記得,那些想要奮力活下來的身影。對本地讀者來說,當中幾本臺灣書籍,更鋪排出七○年代從各地到桃園 RCA 的勞工,八○年代從臺東奇浩遷移到基隆八尺門的阿美族工人,以及九○年代開放的外籍移工,這幾十年來的勞動變遷脈絡。

  1. 《拒絕被遺忘的聲音》
  2. 「景氣沒落了,健康也沒落了。」曾經勞工高達幾萬人的跨國企業,二十多年過去卻只留下難以整治的受汙土壤,以及一千多名勞工罹癌,兩百多人因癌症死亡的事實。四百五十五位前員工求償訴訟案,四月十七日才由台北地方法院判決勝訴,RCA公司應賠償五億多元。全案仍在發展中。這本書值得閱讀的地方在於,口述與相關資料整合、編輯得當且全面,反應五零年代出生的勞工群像,可做為所有爭議事件書籍的範本。

  3. 《八尺門》
  4.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在基隆八尺門租房蹲點了兩個月的關曉榮,看到海上歸來的阿春斷了左手中指,阿春平靜地說:「剛剛失去一截骨肉,現在還不習慣。」後來的阿春還將失去食指與無名指。關曉榮當初將報導命名為2%的希望與奮鬥,正是在訴說占全臺人口 2% 的原住民面臨的遷移命運,從臺東奇浩到八尺門聚集的兩百多戶阿美族人,幾度面臨警方的拆除,但房子拆了又蓋,蓋了又拆,直到官方放棄,強韌的生命力震撼了年輕的紀錄者關曉榮,然而當時的礦災,卻有高達一半的傷亡者是阿美族人,這都使希望與奮鬥這幾個字顯得刺眼。從八○年代到現在,臺灣又有甚麼專注的紀錄者如關曉榮呢?甚至接棒去查訪基隆八斗子的新奇浩?還好,至少我們還能讀到新版的八尺門。

  5. 《隱形生產線》
  6. 英國衛報記者白曉紅使用的是所謂的暗訪手法,也就是臥底,因此得以蒐羅大量生活細節,全書描寫偏向報導文學甚至虛構小說的味道,少了記者的調查採訪口吻,但這些看似小說化的內容,或許該用《貧窮文化》劉易士所說的民族誌寫實主義看待,有時候,被結構所深深隱藏的殘酷壓迫,也許只能用某種手法揭露。白曉紅用大量細節與對白,保留了二十一世紀中國勞工想要往外走的心態與處境。

  7. 《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
  8. 家,原本是封閉的私領域,但因為移工的進入,家成了全球不平等與社會差異的交會之處。有一群大部分來自菲律賓與印尼的女性移工,十多年來成了臺灣許多小孩的代理母親與虛擬親人,擔負起照護之責,卻因為地位差異,使家庭內部出現另一次階級畫界,當這些移工在社會的公共場域出現,則又是另一次階級區隔。這些帶著某種夢想而來的跨國灰姑娘,他們不只是過客,他們其實將一代代反過來改變我們的社會與家庭,我們該如何理解這些全球化帶來的交會意義呢?本書的論述結構完整,田野訪談人數近百人,深刻探討家務移工的當代命運。

  9. 《貧窮文化》
  10. 劉易士對於貧窮的研究,可說是人類學的一次轉向與覺醒,提醒人類學界要重視比原始部落更重要的大片貧窮國度,因為這些國度日後將深深影響世界。墨西哥所以成為關注焦點,除了它是全球最大的移工輸出國,內部也有嚴重的財富集中問題。劉易士透過五個家庭一天的生活,深度刻畫貧窮的具體面貌,而不只是薪資數據。五個故事敘事精巧,幾乎達到文學水準,句句精準,是故事性作品如何受到研究理論約束的典範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