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舉手】讀出來會改變孩子的一生,也會改變你的

文/馬尼尼為

“The more we talk to our kids, the brighter they’ll be.”──Mem Fox

很多父母或專家喜歡大談為孩子讀繪本的好處,彷彿讀繪本就像變魔術一樣神奇;但是雖說自己也愛閱讀,我卻不太喜歡變成一台只為孩子喜好服務的閱讀機器──通常讀了四五本後,我就會說「好了」「最後一本了」「自己看」「媽媽沒力了」,讀繪本的更大挑戰是得一再重複讀同一本書,一天兩天三天都還可以,但是要天天上演同一齣,我不相信有父母能真心享受這件事。於是我心裡有了個問號──那些父母及專家的說法到底是怎麽回事?所以當我發現這本標題非常聳動的書《為什麼讀出來會改變孩子的一生》(Reading Magic: Why Reading Aloud to Our Children Will Change Their Lives Forever)、作者又是我很喜歡的 Mem Fox(二十餘本繪本文字作者、教育家),就慌忙拜讀了。

第一個吸引我的問題是:要讀故事的話,播講故事 CD 或電視裡那些字正腔圓的教育節目不就好了嗎?但這本書說:電視不會對孩子講話,孩子也沒法對電視講話,講話是語言學習很重要的一節。也就是說,父母要跟孩子對話,不能只當一台閱讀機器。

我慢慢有點懂了:「對話」才是閱讀的關鍵──把故事讀出來(read aloud)的功能是開啟對話,不管什麽都可以讀,雜誌、廣告單、信件……最重要的是,孩子要有機會回話(talk back)。

本書更強調,對於忙碌的父母而言,唸繪本是一天之中孩子最能感受到父母之愛與存在的重要時刻,怪不得有很多閱讀口號呼喊:一天花十五/二十分鐘讀故事非常重要。書中也提及,把時間花在孩子身上,能讓孩子確切地感受到父母的愛,這是阿公阿嬤或保母提供的情感無法取代的。父母與孩子相處的二十分鐘親密時光並不是變成閱讀機器,甚至不一定要看繪本,就是耗在一起,做一件事,聊天──不過,讀繪本帶來的神奇語言刺激,是它不可磨滅的優點。作者建議一天三本:一本喜歡的、一本熟悉的、一本新的,或同一本講三次也行。

書中提到一位校長每週一定會唸文章給同學聽,很多老師也在課堂上讀故事;諷刺的是,曾有位教育長官到校評估教學,看到老師在讀故事時的反應是「等你教課時我再進來」。作者呼籲、提倡、確認這件事:朗讀就是教課的一種形式。也有很多的老師發現:在非正規課程的講故事時間裡,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大。我想到不知道什麽時候開始,「故事媽媽」、「故事志工」體系出現,似乎將說故事這件事排除在正式上課之外,好似老師只負責教「正規」課程,故事則外包給不用付錢的媽媽們。

那要讀到幾歲呢?從出生到青少年(只要孩子不排斥)都可以讀──因為「讀出來」的背後意義是「花時間陪伴」,所以甚至大人之間也是常有朗讀給另一半聽的情節啊。

要怎麽讀才好?是不是要去上培訓課程?說故事/講演的確是一種藝術,不過一般人不一定需要接受語言訓練,只要專注地說一個故事,或簡單地注意這幾個要點:大聲/小聲、快/慢、高/低,以及「暫停」(loud and soft, fast and slow, high and low. And we can p-a-u-s-e)。每個人詮釋大小聲或快慢的方式皆不同,重點是要有變化,要有停頓,適當的「停頓」尤為關鍵;此外,開始、結尾得特別留意,故事的開場及收尾都有意義,不可草草了事。

從本書偷渡出的內容及啟發,先到此打住。這本書裡還有許多關於「讀出來」的好處及應證,我只是很想分享──父母不是得要變成閱讀機器,而大人、甚至所有人,其實也都需要別人為自己「讀故事」。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Paul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