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後的疼愛是手不放開!
文/犢玫瑰
從新聞上得知藝人安鈞璨末期肝癌離世的消息,這已經是偶像團體「可米小子」第二位英年早逝的團員,短短三年間痛失兩位成員,除了錯愕不捨,更在至親好友心中留下了無限哀痛……
雖說生死無常,但針對這類生命末期的病人時,人們往往手足無措,不知道能說些什麼、做些什麼?有時更因擔心過度,怕說話失禮,僅能硬擠出幾句空洞的問候;然而,重點不在於你做了什麼,而是,你是否在那裡(being there),唯有親自去陪伴才會發現,原本心中那條想像的界線不見了,也就是說:「在(being)比做(doing)」更重要,這也是許多擁有豐富臨終陪伴經驗者共同的提醒。
真正的陪伴,應該是順應病人的需求
真正的陪伴其實不太容易,必須不斷練習,有時候容易混淆究竟是病人的需要還是我們自己的需要,甚至會把自己的需要投射到病人身上,許禮安醫師(慈濟「心蓮病房」開拓者之一,前花蓮署立醫院家醫科主任)就曾遇過家屬要求幫病人打睡覺針,可是其實真正需要打睡覺針的是家屬,因為病人還不想睡覺,但家屬隔天要上班,於是只要呼叫醫生來對付病人,這就要分清楚到底病人需要的是什麼!
英國臨終關懷安寧緩和醫療創始者桑德斯醫師說:「我曾經問過一位知道自己將不久人世的人最想從陪伴者身上得到什麼,他說:『希望他們看起來像試著想了解我的樣子。』」由此可知,陪伴者必須同理病患的感覺,不要害怕他們的恐懼、痛苦和憤怒,讓一切順其自然的發生,透過輕輕地觸摸或擁抱,這些簡單的肢體動作就能給他們帶來極大的安慰,也是我們對他們最後的疼愛和珍惜。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John 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