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滿「家」味的溫暖系日本國民料理
文/口羊
講到味噌,多數人腦中第一個浮起的,大概都是味噌湯吧。也許對許多台灣人而言,味噌湯看似平淡無奇,多半只是做為一餐的點綴,或結束的休止符,但對日本人來說,味噌湯可是最不可或缺的存在。
以各種美味撫慰人心的《深夜食堂》,在日劇的開場裡,老闆總是俐落的煮著豬肉味噌湯。此味可是唯一能讓他掛在菜單上的菜色,不管客人要求哪些無菜單料理,最後總是要以豬肉味噌湯做為今夜最完美的結束。
對許多日本人來說,味噌湯也意謂著媽媽的味道、妻子的味道,家的味道。在日本療癒系小說家小川糸平實溫暖的短篇故事《趁熱品嚐》中,有一篇寫著即將出嫁的女兒,在離家前為父親煮了最後一次味噌湯的故事。
自幼即失去母親秋子的呼春,一直與父親兩人相依為命。雖然育兒、家事、料理皆由父親一手包辦,但唯獨煮味增湯始終是小呼的任務。味噌湯的煮法,是母親在過世前,親自教給小呼的。儘管直接用湯塊對當時才幼稚園般大的小呼來說會比較容易,但從一開始,母親就以最正式的料理步驟,傳承著味噌湯的作法。小魚乾要在前一晚先摘掉魚頭和內臟,還要煎的恰到好處,隔天再放到爐火上熬湯底。一連串的複雜作業,讓小呼花了一年,才真正學會作法。小呼也始終記得母親過世前的叮囑:出嫁以前,要每天幫爸爸煮味噌湯!出嫁前最後一碗味噌湯,父親看著空空的湯碗感慨的說:
秋子確實活在呼春的身體裡面。說我完全不寂寞,那是騙人,但是,這個味噌湯裡面,有秋子。
味噌湯有著隱晦的浪漫,是只屬於父親與母親攜手建立起的家庭間最緊密的羈絆,也融進了父親和女兒間雖然都沒有直接說出口,卻最真實飽滿的愛。而母親的角色,也一直都在。
對臺灣人而言,或許不像日本人那樣對味噌湯有太多特殊的情感投射,不過,味噌也不是只能用來煮湯而已!它可說是食材中脾性最好的好好先生一位,不僅跟誰都能合得來,也能烘托食材原本的甘味。以黃豆、米或麥為主原料,加入鹽與麴菌發酵而成的味噌,從古日本開始更有「醫生殺手」的說法。味噌仍是一個價廉、營養價值很高,且烹調快速多變的的養生食材。
只是,超市貨架上,味噌的種類琳瑯滿目,紅味噌、白味噌、信州味噌、八丁味噌……到底有什麼差別?該怎麼選購怎麼用?買回來一大盒除了煮味噌湯,就不知道還可以怎麼料理了,用不完的味噌又該怎麼保存?這大概是許多煮婦煮夫遇到味噌時會有的困擾。
日本料理職人王祥富在臺灣難得一見的味噌主題食譜《味噌養生食堂》中,詳細的介紹了味噌的歷史與製造過程,帶領讀者分辨各式味噌風味上的差異,提供選用指南。例如以米為原料的信州味噌,味道溫和適中,最容易為大眾接受,如果一開始不知道該選哪款味噌,便可以先從信州味噌開始嚐試。書中更提供讀者五十道實用的日式味噌食譜,從漬菜、沾醬、為魚肉蔬菜增添風味,到各色鍋物料理,不論是西京燒、田樂燒、牡蠣土手鍋還是石狩鍋這類經常能在料理店中看到的菜色,都可以很輕鬆的自己動手作。
下點工夫,只要一小盒味噌,就可以讓你的餐桌有更自由更美味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