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表現不能靠巧合;三大重點讓你掌握「上台的技術」

文/王永福

去年我有一場非常重要的上台機會,是對業界知名的董事長與總經理進行簡報。整場提案簡報非常順利,用不到五分鐘的時間,就已經完成預定目標,並確立接下來幾年的合作計劃。投影片很簡潔,每張都正中董事長的需求點,從他頻頻點頭微笑的反應中,看得出來他對我的提案非常滿意。

面談的最後,我拿起董事長寫的三本書(董事長把經營心得結集成書,本本暢銷),想請他簽名留念。他微笑看著我說:「簽名之前考你一個問題:你最喜歡的是哪一篇文章?為什麼?」

我停頓了一下,緩緩拿起第三本書,直接翻開 224 頁,然後看著董事長說:「這是我最喜歡的一篇,主題是專注,您在文章中提到:職場工作者應該專注在一項技能上,集中力量做好一件事。

我非常喜歡這個觀點,也因此傾全力把上台相關技術的教學做到最好,這篇文章給我很大的鼓舞。謝謝您!」董事長聽後先是有點驚訝,然後開懷地說:「很好,很好,我喜歡跟有準備的人一起合作!」然後請總經理馬上把合約準備好,當場要我們完成簽約。這個合作案,將為我的職涯發展開啟新的一頁。

完美的表現靠巧合嗎?

看到這裡,不曉得你是否留意到:為什麼我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提案簡報的目標?為什麼每一張投影片,都能正中董事長的需求?為什麼在請董事長簽書前,我能直接翻到書上的重點,並馬上說出那一篇的內容?這一切難道都是巧合嗎?

當然不是!上面是你看到的故事,但你所不知道的是:在見面的前幾天,我打過電話給我的好友,也是董事長目前合作的夥伴,向他請教了見面時會談到什麼?對方關心什麼?想得知哪些訊息?

然後根據這些需求,我把面談的重點,以及我想分享的內容一一寫下來,然後加以整理。另外,針對董事長可能會提出的問題,我也預做準備。我還想像當我最後把書拿出來之後,他可能會問我對書中內容有什麼看法,所以事先花了一些時間,把每一篇的內容重讀一次,並且選出自己最喜歡的幾篇文章,折好書頁做記號!

為了讓表現更自然,我前一晚多次演練,確認整個內容及過程的流暢度。當天提早一個小時抵達,先到附近的超商,除了再次檢查設備,又特別練習了翻書的動作,務必一次就翻到我要的頁數!這些事前仔細的準備工作,才是上台有滿意的表現並達到提案目標的關鍵。

你知道準備的三個重點嗎?

你有沒有發現,在這整個過程中投影片並不是最重要的環節。很多人一想到上台前的準備,直覺反應就是要製作投影片。然而打開電腦後,你會發現準備的重心反而變成:版面要如何安排?要放哪些文字?字要多大?投影片要用什麼底圖、該放什麼照片?這類技術上的細節會占去許多時間,讓你忽略掉真正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