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什麼能阻止尼爾·蓋曼把海洋帶到你身邊……

文/吳明益(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英國作家格雷安·葛林(Henry Graham Greene)有一篇我始終鍾愛的小說,譯為〈純潔的心靈〉。這篇短篇寫的是一個離家多年後的男子,帶了一個在酒吧把到的女孩回家鄉。在進去他讀的小學的時候,他想起了他的初戀,想起童年時那個他投注以熱烈愛情的女孩,帶給他多麼大的快樂與痛苦。但此刻旁邊的庸俗女孩,卻不斷抱怨鄉下的荒涼與無趣。男子覺得她玷汙了他的記憶,他不曉得如何分享自己的感受,也不曉得怎麼告訴她,很久以前,運河旁邊早已經積了現在還能看到的那一大堆沙,而自己三歲的時候,「還以為那堆沙,就是別人所說的海灘。」

究竟是什麼時候,我們的人生又重新把沙灘變回一堆沙的呢?

如果要我選一個最擅長解答或面對這個問題的小說家,我一定毫不猶豫選擇尼爾·蓋曼。

尼爾·蓋曼是一個難以定義的作家。他的漫畫(也有人稱為圖像小說)《睡魔》(The Sandman)使他和構思出「V 怪客」的艾倫·莫爾(Alan Moore),創造出「夜魔俠」、「蝙蝠俠」、「金鋼狼」的法蘭克·米勒(Frank Miller)同樣知名。他的《美國眾神》拿下「星雲獎」與「雨果獎」,而他的《星塵》改編成的電影同樣成功。放諸世界文壇,我們很難找到跟他一樣在各領域的創作上都同獲肯定的作家。

我很早就是尼爾·蓋曼的讀者,無論是他殘酷、冷靜,卻別出心裁的短篇小說,以及帶有奇幻色彩的中、長篇小說,都深深啟發我。但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並不明白尼爾·蓋曼的作品,究竟是哪一部分啟發了我?

對於一個具有分析故事結構能力的讀者,會發現尼爾·蓋曼的多數中、長篇作品,不但視覺感豐富,還都具有成功電影的敘事結構特色。細心的讀者,會發現那確實很像佛格勒(Christopher Vogler)在《作家之路》(The Writer’s Journey: Mythic Structure for Writers)裡頭提到的「英雄受啟歷程」的敘事模式。佛格勒分析成功的電影後發現,角色的原型不外乎「英雄、師傅、門檻守衛、變形者、陰影、盟友和搗蛋鬼」,而情節上則常是他(或她)從平凡世界接受歷險的召喚(有時會先拒絕),而後遇上師傅、跨越第一道門檻、接受試煉、進逼洞穴最深處,歷經苦難折磨後,獲得獎賞,帶著仙丹妙藥走上歸途。

《星塵》中為了撿拾流星取得愛戀對象芳心,因而跨越了古老小城界線的崔斯坦;《美國眾神》裡愛妻和好友同時車禍身亡之時,正好跨出監獄的「影子」;無視禁語,唐突打開「第十四道門」的寇洛琳;《墓園裡的男孩》中,從小全家被謀殺而在墓園被鬼魂養大的男孩,卻為了小女巫的鬼魂準備到鎮上買墓碑,因而跨出墓園,陷入殺機的巴弟⋯⋯從大架構來看,幾乎都沒有脫離這樣的故事模式。也就是說,尼爾·蓋曼基本上說故事的方式並不算稀奇,但確實變化萬千,讓我們想起坎伯(Joseph Campbell)的《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與神話學:那些內在旅程、英雄之路、愛情故事。但除了這個之外呢?他是如何成就他的獨特魅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