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來三十年的世界發展,將取決於中美的戰略夥伴關係!
當代對於中美關係的許多討論,著重在建立互信。事實上,這正是歐巴馬(Barack Obama)總統和中國前領導人胡錦濤的做法。互信當然很重要。從一九七一年前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Henry Kissinger)與周恩來非比尋常的對話,及尼克森與毛澤東後續對話,到一九八九年前國家安全顧問史考克羅(Brent Scowcroft)在天安門事件後密訪中國,再到一九九八年柯林頓(Bill Clinton)總統史無前例地訪問中國八天;高層的坦誠對話和個人外交,深深影響中美關係。但這類信任有重大限制,分別是橫向(不同組成分子之間)和縱向(不同時間點)。兩國領導人如歐巴馬和習近平,或許已透過如二○一三年六月加州陽光莊園峰會等場合,再三互動,發展私人信任,但要把這種信任擴展到所有形塑國家政策的人身上,可說是困難重重。因為牽涉範圍太廣大了,從政治評論家,到兩國軍方,甚至到社會大眾整體。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柯林頓和江澤民透過多次互動建立私人情誼,但對於柯林頓以個人擔保,美國一九九九年轟炸中國駐科索沃(Kosovo)使館是不小心誤炸的說法,中國領導階層整體(特別是解放軍)仍然無法接受。
本書將中美關係的障礙與潛在風險一一指出,透過反覆的模擬推演,大膽提出一個戰略合作框架,同時提出實際可行的建議,替華府和北京規劃出未來中美的新型戰略夥伴關係。
書名:中美新型戰略關係:走向戰爭還是走向合作?
作者:史坦伯格(James Steinberg)、歐漢龍(Michael E. O’Hanlon)
譯者:蔡曉卉
出版社:如果出版/大雁出版基地
上市日期:2015/8/20
延伸閱讀:
《劍拔弩張的盟友:太平洋戰爭期間的中美軍事合作關係(1941-1945)(修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