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探消失的黑暗之城】這本書是從傳說現場帶出來的真相
本文獲授權摘自《黑暗之城:九龍城寨的日與夜》主編序
作者/黃培烽、陳嫻嫻;照片由出版社提供
我們對九龍城寨的故事耳熟能詳,但在它清拆二十多年後,我們仍然聽到大量難以判斷真偽的傳聞。這部攝影集兼訪問集,就是關於九龍城寨的傳說和真相。
本書作者格雷格‧吉拉德(Greg Girard)及林保賢(Ian Lambot)是專業攝影師和建築師。他們曾在香港工作,在 1987 至 1992 年(即是清拆計劃公布至最後一名居民遷出)期間幾乎每個月走進城寨,與居民進行訪談及拍照──林保賢主要拍攝建築景觀,格雷格‧吉拉德則主要負責人物特寫。二人在 1993 年出版的《City of Darkness》初版,數度再版後斷巿多年,及至 2014 年推出增訂本《City of Darkness Revisited》,至於日文版《九龍城探訪》亦多度再版,可見城寨的魔力。
本書保留原著超過三百張照片、長篇論文及人物訪問,並重新編排,以便讀者理解關於城寨的歷史、居民生活及意義。
還原真實的城寨
城寨每每被視為罪惡之城——儘管這種壞印象並非完全缺乏根據,但反映我們對城寨的認識過分片面。本書上半部就還原它的真實面貌。
林保賢首先在〈虛妄與真實〉爬梳歷史檔案,對照印象及事實,指出城寨「罪惡淵藪」的日子甚短,罪案率亦不比城外高,難以稱得上是「罪惡之城」。對居民來說,城寨只是一處平民地,鏡頭下的無牌牙醫、食品工場和山寨廠東主、木匠、理髮師、士多老闆和通宵趕製潮州糕餅的工人等,跟一般小巿民沒有兩樣。格雷格‧吉拉德的照片避免獵奇,力求以平實的方式紀錄城寨居民的真實面貌。在訪問中,他們分享了各自到城寨生活的理由,不一定如意,但總算在城寨找到了較為安穩的生活。英國《獨立報》記者彼得‧波帕姆(Peter Popham)在〈九龍城寨──本來面目〉亦注意到城寨最弔詭之處:它的「三不管」地位諷刺地為居民提供生存空間。
那麼,城寨何以變成「三不管」地帶?多次到訪城寨的茱莉亞‧威爾金森(Julia Wilkinson)在〈九龍巡檢司的要塞〉整理了城寨的早期歷史,指出它從一開始就是中英政府的角力場。它的特殊地位在於為居民提供生存空間的同時,亦成就了一個異於常態的建築空間。建築師詹姆斯‧塞韋爾(James Saywell)則以〈迷你城市的建築〉為題,描述了城寨內的高層樓宇如何在戰後拔地而起,以及如何在近乎沒有監管下發展出獨特的建築結構。本書收錄的歷史照片,就見證了城寨如何從一座四周被城牆包圍著的中式城池,最終演變成陽光難以到達地面的「黑暗之城」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