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水而生,與水共處;老士林的水故事──記台北城市散步「乘上龍舟,遨遊老士林」
雨中遠眺三腳渡。
三腳渡指得是三個擺渡點:社子島、番仔溝及劍潭,也有人把關渡、社子島、陳子寮稱為三腳渡。過去三腳渡一帶是水路、陸路交通往來的重要樞紐與貨品集散地,早年甚至可以從這裡,搖著舢舨船一路沿著基隆河去到暖暖一帶,從陽明山魚路古道一路而來的貨品,也都透過這裡向外運送。
後來台灣一度養鰻盛行,三腳渡因為可以撿到大量可供養鰻的紅蟲而帶來了人潮,然而隨著養殖業式微,這裡也從市民的記憶中淡去了。
不過,現在三腳渡還有一個無法被替代的重要角色。停靠在岸邊的龍舟,全是出自這裡的「阿正師」之手。
運用台灣廟宇的顏色彩繪龍舟,鮮豔而不俗氣,阿正師是台灣唯一一位可手工打造龍舟的老師傅,從他手中造出的龍舟高達 140 艘,不但美觀而且鐘擺效應好、不易翻船,龍頭還申請了專利,許多人都因此慕名而來,指定找阿正師訂船。
目前三腳渡龍舟隊也以此處為據點,定期訓練,至今都是端午龍舟賽的常勝軍。
見證大家樂時代的天德宮
岸邊不起眼的一角,還座落這一座迷你的天德宮,遠看不覺得他有什麼特別,進看才知道,這裡面竟然供奉著七十幾尊神像!
蔡文賓解釋,過去在「大家樂」全民運動時代,許多人都會請神請回家信奉,而後摃龜輸了錢,就把神像丟進河裡,流到這裡,才被撿起來擺進這裡的天德宮奉祀。除了神像數目驚人之外,這天德宮也還有個有趣的「機關」。
日前蘇迪勒颱風襲台,造成多處淹水;網路上流傳著一張可以抬高的廟宇照片。沒錯,那正是眼前的這座天德宮。
蔡文賓說,由於這裡地處河川地,是基隆河的行水區,依照規定建築物不能高於一公尺高,為了躲避水利局的檢查,這座廟當年就是一座「移動式」廟宇,只要有督察來,十個壯漢一上肩,就能把廟抬走。
後來,廟宇在官方的協助下,重新設計、建造,並在廟宇正中央安置了一馬力的油壓式馬達,每逢颱風或大雨,一個按鈕就能升高廟宇,從此,天德宮也也不再需要跟督察玩你追我躲的遊戲了!
完成了龍舟體驗之後,大夥兒繼續往夜市中心的慈諴宮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