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沿水而生,與水共處;老士林的水故事──記台北城市散步「乘上龍舟,遨遊老士林」
文、攝影/何宛芳
你知道基隆河截彎取直其實進行過兩次嗎?其實,除了黃大洲市長任內進行過的截彎取直工程之外,早在民國六○年代,基隆河也進行過一次截彎取直。第二次的工程,造就了今日繁榮的大直水岸;而第一次的工程,則因為在十年之後證明無法杜絕水患,恐怕讓當時主導的蔣介石總統的臉上無光,所以才成了一段被故意遺忘的故事。
從事文史研究的導覽蔡文賓,帶著大隊人馬從捷運劍潭站出發,開啟這一次台北城市散步「乘上龍舟,遨遊老士林」導覽活動。指指一旁的基河路,蔡文賓說:「這以前是的基隆河河道,後來被填平了」,接著他就談起了台北市長達五十年的治水故事。

原本就是湖,當然與水脫不了干係
台北市原來是台北大湖,盆地地形自然無可避免四方向內集中的先天缺陷,這也讓台北市多年以來都在與淹水搏鬥。
民國 52 年的超級西北颱葛樂禮襲台,整個台北市大淹水。在美軍顧問團建議下,當時主政的總統蔣介石,在六零年代啟動了第一次的基隆和截彎取直,只不過,十多年後,台北市除了淹水地區換到另一邊之外,大雨一來仍照淹不誤,計畫到此宣告失敗。
之後,台北市還陸續進行了二重疏洪道工程、大直地區的基隆河截彎取直,及員山仔分洪道,才真正算是舒緩了淹水大患。
「這也是因為大台北是首善之區,才有機會投入這樣的資源,」蔡文賓感嘆。
除了這一段「與水共處」的歷史外,就在劍潭站附近的「三腳渡擺渡口」,則是記錄了另一段台北市沿水而生故事。

台北最後一個擺渡口
翻過了提防,基隆河的河道,瞬時在眼前開展,講解的工作,這時也交到了人稱李班長的李錦琨先生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