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KPG Payless2/ Shutterstock.com

一個制服控的告白:制服美少女拯救了我的世界

文/劉揚銘

這是一本研究制服的書。

更準確一點說,書裡的研究目標僅限於高校制服,而且並不探討制服的款式、材質、哪個學校的制服最好看,只是從近乎戀物症患者的角度出發,大聲說出「其實我好喜歡制服」的心聲,解釋我們迷戀制服的原因,並且剖析制服的文化意涵與歷史意義。

會寫這樣的一本書,是因為從 17 歲開始,每當我坦承自己是個制服控之後,總會受到異樣的眼光,那是一種「真討厭,你在想色色的事情吧」、「你好糟糕,請暫時不要跟我說話」之類、被當成變態宅男的看法。雖然我每次都很想說「人家才不是那樣」!但捫心自問,若要說喜歡制服的理由全然跟情色無關,那絕對是騙人的。

也因為對制服的愛好包藏了色瞇瞇的禍心,所以對於變態的指控很難反駁什麼,我們的確只喜歡青春少女的制服。(男生制服?那是什麼,誰要看啊!?)但在內心深處,我始終認為事情沒這麼簡單才對……

除了色情的部分之外,制服還包含了很多意義,總有一天我會研究清楚,還要讓大家都了解。

而現在,就是那個「總有一天」。

我對制服的初戀是在 17 歲,學校社團辦了一次制服展。神通廣大的學長集合了台北最有特色的高中女子制服,像藝術品一樣掛在美術班展覽區,北一女、中山、景美、附中、稻江、松山高中……我看著顏色式樣不同的每一件制服,想像那些遙不可及、穿著制服的少女究竟是什麼模樣。

拜性別隔離的教育政策所賜,小學畢業之後,少年的生活裡並沒有同年齡的少女。雖然同樣是穿著制服的學生,經過青春期的女孩早已是另一種未知的生物,讓男孩想接近又不知如何接近,渴望了解又不得其門而入,少女身上的制服成了一種憧憬的象徵留在心底。

陪我們長大的漫畫裡,挺身戰鬥、擁有魔法的始終是制服少女,她們纖細的身體裡有改變世界的能力,能代替月亮懲罰你、把你流放到地獄、駕駛巨大機器人格鬥、甚至用歌聲平息宇宙戰爭。

長大之後我很好奇,為什麼流行文化只歌頌 17 歲少女的溫柔?為什麼我們只著迷少女的制服,卻刻意忽略男生制服?為什麼動漫裡都是戰鬥美少女?對這些問題的追尋都寫在書裡第一部分的「制服少女論」

會翻開這本書的人,應該不少還收藏著自己的高中制服吧!我也把當年穿過的制服、書包、腰帶、甚至課本保留下來,當做青春回憶重要的一部分。看著這些收藏,就回憶起每天在教室重複念書考試、念書考試的年代,想起那些年暗戀過的女生,和死黨一起做過的蠢事,制服就像時光膠囊一樣,把青春期的記憶濃縮在裡面。

仔細想想,為什麼學校要強迫學生穿制服,不允許展現個人特色?在一致性的規範要求下,學生卻總能玩出自己的花樣,從相同的制服裡穿出不同變化,這段青春心靈與體制權威對抗的過程,透露出哪些社會意義?為什麼制服最受歡迎的時間是在畢業前夕?沒有制服的大學生卻辦起制服日活動?在第二部分「制服青春論」裡,整理了這些有趣的現象。

此外,高中制服也一直都是角色扮演、情人節戰鬥服的首要選擇,制服誘惑也始終是情色電影的重要來源,然而制服是怎麼讓人聯想到情色的?學生制服明明是為了掩蓋身體曲線而設計,為什麼這樣樸素土氣的服裝,卻反而最能產生性的誘惑?

穿上制服與脫下制服、拘束與解放、禁忌與踰越、白色制服裡的深色內衣、膝上襪絕對領域……所有關於制服情慾的討論,都在第三部分的「制服情色論」裡。

制服似乎具有控制人類行為的力量。當我們穿上制服,就不再只是自己,而是群體的一份子,必須做出符合規範的行為。所以啦啦隊員不能背叛球隊、警察不能聲援抗議群眾、學生必須要有學生樣……但穿上制服的自己是真的自己嗎?那樣虛偽的表演、重複著自己都不信的謊言,制服這東西想來怪愚蠢的。

可是,制服也為我們帶來歸屬感與安全感,如果你是轉學生,當全班只有自己穿不同的衣服,他人的注視會是多麼令人難受的一件事?人類總是把自己困在群體與個體的掙扎裡,美國歷史學家保羅.福賽爾(Paul Fussel)曾說:「世人面對共同的難題就是,每個人都必須穿制服,同時又必須拒絕穿制服,以免珍貴的獨特個性被抹煞。」

生存在人與人的社會裡,我們不得不在人前穿上制服,演出一個合宜的角色,把脫下制服的真我,隱藏在不為人知的角落。第四部分「制服社會論」的內容,則是從社會學解釋我們對制服的愛與恨。

紙上談兵的理論談完了,書的第五部分則是活生生的「制服少女路上觀察」。我們站在正經與不正經的界線上,以超過就有點變態的眼光,研究台灣女高中生的生態,在放學時間的台北車站、平日下午的西門町,進行兩次小規模的田野調查。

在制服解禁的現在,你想知道有多少比例的女學生會穿制服裙嗎?街頭的女學生是一個人行動比較多,還是兩人或三人組?西門町的高中生情侶發生率又是多少?兩份觀察報告可以滿足大叔對少女的好奇心。

請記住,沒有一套制服是憑空出現的,每套制服都是深思熟慮的結果,有背後的政治與歷史意義、功能考量、權威象徵與性別意涵。因此也以論文般的嚴謹度,探討「高校制服的歷史起源」,放在本書最後一部分。

從父權時代的裙子情結開始,從英國海軍、維多利亞女王談到日本少女的水手服。從殖民地時代的台灣制服,談到戰後白衣黑裙的軍訓教育背景。我們探討日本從水手服到學院風制服的發展史,也研究台灣特有的女學生儀隊制服歷史──你可能不知道,讓儀隊穿上短裙的是兩大文豪:林語堂與川端康成。

這本名為《高校制服戀物論》的書,是一個制服宅男的好奇心大全集,從單純喜歡到鼓起勇氣認真研究,上天下地想把隱藏在制服裡的可能性全都找出來,告訴大家喜歡制服是很有趣的一件事。透過制服這個物體,我們可以追憶青春歲月、研究少女偶像與動漫作品、面對情色慾望、討論生存在社會裡,個體和群體間的掙扎。

寫這篇文章的前晚,我作了一個夢,回到高中時代的教室,我趴在桌上剛睡醒。木頭課桌的氣味、打板擦噴散出的彩色粉筆灰、布告欄紙張被風捲起的聲音,我張開眼睛往窗外看,那個暗戀的女孩正穿著制服走過紅土跑道。

那時的我渴望早一點脫下制服長大,但已是成人的我,卻追尋著青春的蹤跡,一面研究制服背後的理論,一邊寫下關於它的浪漫幻想。

※ 本文摘錄自《高校制服戀物論》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