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
Photo credit: 54613/Shutterstock.com

火鍋涮一下,這可是早在三千年就有的千古美味阿!

文/犢玫瑰

火鍋文化如今早已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但你有沒有想過,「火鍋」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又或者古代的人們又愛吃什麼口味的火鍋呢?

根據歷史的遺跡和紀載發現,中國早在 3000 年前的商周時期就已經發展出火鍋的雛形了,只是那時還不叫做火鍋,而是稱作「溫鼎」。

鼎,就是博物館參觀的時候看見的一種器具,圓鼎三足,方鼎四足,下面的空間用以添加柴火用作炊具,當中挖掘考究的一些銅鼎在鼎足的中部多做了一個托盤,或在鼎腹下面圍起爐膛,甚至有可以開合的爐門,這樣巧妙的設計,不僅可以保持所盛食物常溫不冷,更是味美飄香,可說是火鍋界的鼻祖!

當有了鍋具,火鍋的主食配料又該選擇什麼呢?話說當時商周時期的貴族主要都拿鼎來煮羹,也就是肉粥,而當時幾乎任何動物的肉都可以入羹湯,見於文獻中的就有羊羹、豕羹、犬羹等,這傳統一路延伸發展下去,到了唐代,達官貴人也時興吃小火鍋,像是詩人白居易的一首〈問劉十九〉,就有關於吃火鍋的描述:

「綠螘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宮廷與民間共享的美味

而唐代吃火鍋的風氣,還遠傳到日本而演變為今日人們口中的「涮涮鍋」;到了宋代,火鍋已經從官宦走入民間,成為一種日常居家的美食料理,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中描述吃火鍋的情形:剛捕獲的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醬、椒、桂等做成調味汁,夾著肉片在湯中涮熟,再蘸料享用,甚至還替這種吃法取了個高雅的名稱「撥霞供」,可見當時對於吃鍋的講究。

即使後來的遼國、元代,都有搭起鍋爐鐵塊,食用牛羊火鍋的紀錄,一直到清朝火鍋甚至還入了「宮廷菜」,清宮御膳食譜上就有一道「野味火鍋」,主要用料是山雉等野味,到了慈禧太后那時,「菊花火鍋」更曾風靡一時,火鍋料理的千變萬化可說是嘆為觀止,即便是如今,大家對於火鍋的要求依舊是推陳出新,不斷演化進展中!

仔細斟酌後赫然發現:中國這一支世上數一數二善吃的民族,悠久綿長的飲食文化,就靠著這一口鍋、一桌人,傳承煮出了幾千年的歷史,也暖活了彼此間的心意,趁著秋涼入冬之時,不如,大夥相邀一起吃個鍋吧~

延伸閱讀:

《宋代男人很吃香:還原最真實的歷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