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力帶我們去火星,想像力讓我們活下去!
文/犁客
美國太空總署 NASA 最近宣布,在火星上發現水──水可是生命之源,不僅是生物的日常所需,也是地球生命的發源之處。這個發現讓全世界幾十億人都震驚啦,連剛上檔的電影《絕地救援》男主角麥特‧戴蒙都馬上拍了一張拿著水杯的照片──他在電影裡被留在火星上,為了活命,想出很危險的方法製水,如果 NASA 早點宣布的話,他就輕鬆多啦。
三國時代就來過了啦
身為地球的鄰居,火星一直承載許多地球人的想像,因為它的顏色火紅,所以英語裡給了它希臘戰神「Mars」的名字,而也因中國古人認為它的亮度及位置,將它稱之為「熒惑」。事實上,在晉朝干寶收集編纂的《搜神記》中,就有這麼一個故事,提到在三國時期的東吳,一群孩子們在一塊兒玩耍,忽然發現一個大家不認識的小孩。這個小孩說看大家玩得開心,所以就想來湊熱鬧,他並不是人,而是熒惑星──就是火星啦。這個火星變成的小孩對其他孩子說,三國最後會歸於司馬氏,孩子們聽了怕怕的,叫大人來看,這小孩看大人來了,就像大家告別,變成一匹白布飛向天際。
熒惑星對三國的預言後來成真,日本妖怪大師,也就是《鬼太郎》的作者水木茂,就把這個自稱火星的小孩當成妖怪,畫進他的《中國妖怪事典》一書當中──想想,如果這個小孩真是火星,為什麼要見了大人就跑啊?
地球是很危險的
歐美與火星相關的小說,從十九世紀末期、科幻小說的萌芽階段就不斷出現,最有名的首推 H. G. 威爾士的《火星與地球之戰爭》(或譯:世界大戰)。寫過《時間機器》、《隱形人》等等科幻傑作的威爾斯,在《火星與地球之戰爭》裡描寫火星人大舉進攻地球,他們的高科技武器讓地球人毫無招架之力,整本書有一大半都在講主角怎麼逃難,眼看地球就要不保,沒想到威爾斯這時使出一個妙招……嗯,有興趣的話,請大家自己瞧瞧。
《火星與地球之戰爭》在 1898 年出版,三十年之後,當時還沒當導演的奧森‧威爾斯把它改編成廣播劇,沒想到大家在收音機裡頭聽到「火星人攻擊地球」的消息,大驚失色,競相逃命,搞出一些混亂。威爾斯因此飽受責難,心裡不大高興,乾脆也不做廣播了,跑到好萊塢去,1941 年拍出的第一部片,就是影史經典《大國民》。
大家都愛火星公主
在《火星與地球之戰爭》出版之後六年,《Lieut. Gullivar Jones: His Vacation》(格列佛‧瓊斯中尉的假期,暫譯)出版,內容講述一個叫格列佛‧瓊斯的軍人到了火星,後來還和火星公主談戀愛。這部作品雖然比較冷門,但十多年後另一個作者艾德加‧萊斯‧布洛斯以此為本,寫出了他最轟動的「巴森」系列小說,第一本就叫《火星公主》。「巴森」系列的男主角叫強‧卡特,也是個軍人、也去了火星、也和火星公主談戀愛,不過他的故事比瓊斯長壽多了,前後出版了十本長篇,還有兩本短篇集。2012 年,《火星公主》被改編成電影《異星戰場:強卡特戰記》,不過這部片讓出錢的迪士尼賠了大概兩億美元,八成暫時不會有續集了。
另一部被批評得很慘的火星電影,是 1996 年由提姆‧波頓執導的《星戰毀滅者》,裡頭充滿了各式各樣的惡趣味,火星人的造型令人發噱,結局解決的方式也頗無厘頭。這部電影的源頭其實是 1962 年的紙牌桌遊,火星人的造型忠實地重現了從紙牌插圖的設計,電影裡的許多胡搞元素也來自遊戲設定,當時很多不喜歡的觀眾,大多是以為自己會看到一部聲光效果咻咻咻的刺激電影,就像同一年上檔、在劇中爽快炸掉白宮的《ID4 星際終結者》那樣,所以完全無法認同當中的 B 級樂趣啊。
神話的所在
說到火星,自然還得提到寫出《火星紀事》的科幻大師雷‧布萊伯利。
《火星紀事》在 1950 年出版,收錄十多篇布萊伯利從四零年代起陸續發表的短篇,講述人類移民火星,以及與火星人相處或衝突的經過。《火星紀事》讀起來其實很抒情,每篇的篇幅也都不大,幾乎沒有什麼科幻設定,連布萊伯利自己都說,「這是奇幻小說,不是科幻小說……這是神話,而神話自有力量。」
在火星上引用神話設定的,還有超級大帥哥皮爾斯‧布朗寫的《紅星革命》,這是三部曲,國外目前出版兩集,而國內第二集已經譯畢,還不知道幾時可以買到。《紅星革命》裡的人類身處一個極權社會,已經在太陽系各處殖民,但階級分明、愚民教育的結果,是主角被逼得揭竿而起;故事裡置入了大量神話典故和名字,知道的話會覺得很有哏,不知道的話,故事還是很精采,而且作者發便當毫不手軟──這種風氣盛行,喬治‧馬汀不用負責嗎?
科技力帶我們去火星,想像力讓我們活下去!
其實以現今的科技來看,有沒有火星人雖然仍是未知,但幾乎可以確定人類未來有可能在火星上居住。金‧史丹利‧羅賓森的《火星三部曲》用了巨大的篇幅描寫人類移民火星的過程:太空電梯、綠化計劃,還有參與計劃的各國之間爾虞我詐的算計。但先不論小說,最愛搞怪的科普作家瑪莉‧羅曲在《打包去火星》裡,就以在日本及美國太空總署的第一手採訪資料,告訴讀者:人類為了上太空,到底做了哪些瘋狂的事情──書裡一開始就講了一個好笑的案例,當年美國人第一次登月,想在上頭插美國國旗,問題是國旗得迎風招展才好看,垂頭喪氣就很沒勁,但月球上沒有風,這要怎麼辦?一眾專家們的確想到了解決方法,但當年沒有公開,結果後來還引出陰謀論,說 NASA 根本沒有真的上月球,那些影片和照片都是在攝影棚拍出來的,負責拍攝的還是大導演史丹利‧庫伯力克。現在這種說法當然會被當成鬼扯,不過之前相信的人還不少,畢竟人類登月的前一年,庫伯力克就已經在電影裡拍出了近乎完美的無重力畫面,當時可沒有電腦動畫哦。
與之前和火星公主談戀愛的故事相比,《絕地救援》的原著《火星任務》可是現實許多,故事裡的衰毛主角被一個人留在火星,得想盡辦法活下去──他得設法種糧食、設法弄水源,還得維持電力運作,否則連呼吸都會成問題。不過因為主角個性幽默、頭腦靈活,所以《火星任務》讀來非但不沉悶,還時不時就會讓人哈哈大笑,一面擔心主角能不能度過難關,一面又覺得這傢伙實在是三八過頭。
火星上現在發現了水,那麼是否可能也存在微生物?或者更大膽一點想,火星上是否可能有更複雜的生命體?對我們這顆鄰居行星更了解一點,就能更了解這個宇宙、甚至更了解我們自己一點;而在此同時,因對火星的幻想而產生的各式創作,肯定也還會繼續突破我們的想像極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