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書
Photo credit: Anneka/Shutterstock.com

回不去的時光:他們的禁書年代

文/犢玫瑰

查禁的原因,本身就是禁忌,這就是「禁忌年代」的特徵。「權威」要變成「威權」就是不容許你問他原因,最後逼得你得猜測他的心思,揣摩他的心思,甚至暗暗討論他的心思,如此才能讓你想得太多、猜疑太多,滿地陰影,最後什麼都不敢做。

詩人作家楊渡回憶起臺灣那個禁書的年代,曾經在學校圖書館盛行尋寶遊戲,只要有幸找到一份神祕的借書單,在那個借書人名字下面簽名,就能成為一件值得炫耀的事,而那個神祕人,就是當年被台中一中師長譽為「最有才華的人」,卻因「思想問題」入獄的──李敖!

神秘的李敖似乎成為當年那群學生的偶像,許多人不斷追尋著他當年的盜印書,像是《沒有窗,哪有窗外》、《傳統下的獨白》、《將軍族》、《第一件差事》……,回想起往事,作者當年第一次到書店買禁書的回憶,如今,僅僅留下了一股濃濃的時代縮影而已。

當年,因為查禁的關係,金庸先生的許多武俠小說也都用了別名,《射鵰英雄傳》改為《大漠英雄傳》、《鹿鼎記》改名《小白龍》,甚至作者還寫了司馬翎,而這些禁書便如同傳說中的武功祕笈,不傳之密,只能私相授受,不能公開流動地散落民間各地,許多被查禁的書硬是找不到,擁有著便引以為傲,在家苦練,三不五時引用當中一兩句,足以引人心癢難耐,痛苦難當。

另外有些書,則是要透過特別管道才能得到,直到影印機的年代,朋友間互相借閱、影印,知識的傳播和流通也就形成了擋也擋不住的趨勢了!

年輕一輩的或許多少還有到圖書館影印講義、論文的記憶,然而,時代越進步,這種求才若渴卻受限於工具的舊時回憶,勢必隨著時代的推移而不復存在,比之於今日,雖少了點浪漫和激情,但數據資訊的交流頻繁,不禁令人好奇:未來,所謂的書,又將是怎樣的一番光景?

延伸閱讀:

《暗夜裡的傳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