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典型台灣首長選舉實錄
文/怪熊
柯文哲從醫界殺入政界,第一戰就打敗國民黨候選人、奪下台北市長大位,雖不乏前例(高玉樹),仍讓人津津樂道,大家也好奇:柯是怎麼做到的?
選舉是整個團隊的事。候選人是首當其衝的門面,不過在瞬息萬變的選戰中,她/他不能沒有諸如機要秘書安排行程、發言人代為回應日常與突發狀況、文膽預擬每個關鍵時刻的講話內容,尤其在行動裝置如此普及、幾乎人人連網的時代,FB、Line等的社群經營和操作同樣不可或缺,甚至會成為致勝關鍵。
兩個七年級年輕人邀請「柯P」演講時嗅到政治機會,主動遊說柯出馬角逐,毛遂自薦進入競選團隊,「站在搖滾區,看歷史齒輪轉動」。結果他們不但完整見證歷史翻過一頁,自己更成為齒輪的重要囓口。
台灣一度是文憑至上的社會,隨著文憑貶值,大家似乎開始反省「學歷取人」的巨大盲點與誤區。黃大維和楊緬因的學歷並不特別亮眼,不過政治嗅覺、判斷力與把握機會的勇氣,明顯高過一般儕輩。這類鬼才跟典型政治人物未必合得來,十分非典型的柯文哲,服膺「最低能量,最大亂度」、效率至上(姑且不論這些散見書中的柯文哲行為邏輯側寫有沒有自相矛盾),反倒能用黃楊之才。
精采的部份從中央辦公廳(柯文哲)加六路人馬的「野戰軍」成形才開始。雖然柯文哲參選以來,陸續都有媒體披露其陣營組成,本書近距離鏡頭的採摘仍堪稱獨家,也讓讀者窺見一場台灣的首長選舉(或許不是那麼典型)有哪些類型的組織與人物參與其中,發揮何種功能。
有些人出於理念為選舉出力,不過為人抬轎多半也求日後恩庇或更明確的利益,而如何讓(勝選後)自己出的力氣得到較高的估價、甚至本身成為訂價者,便是權力鬥爭的核心。權力鬥爭從野戰軍時期就開始了。柯文哲「想讓每個野戰軍都自主擴張到極致,因此他不讓各個野戰軍整合」,「每一派都覺得自己應該要得到更多權力,但終究沒能如願」。黃大維認為這就是柯文哲的領導哲學:「讓你失落,但是你還能撐著、不會失落到想要走人」。
下一段,黃大維簡短作結「於是,在柯P底下工作的人,常常是『不能接受,卻可以忍受』」,巧妙扣回楊緬因前文提到的,柯文哲政治技藝的師承。一九九八年,李登輝訪新加坡,被稱為「從台灣來的總統」,李對記者表示「不滿意,但可接受」。楊緬因詮釋柯從李學來的道理是,「為政之道,不一定人人都能滿意,但是人人都可以接受,這樣就夠了。」
對照柯文哲上任百日乃至今天的表現,也許柯文哲的政治觀確實被黃楊這對夥伴道出了。這當然有待日後驗證。柯持續培養自家班底,準備問鼎更高的政治位置,本書報導了柯文哲的起步,也將有助於我們理解柯文哲引領的這股政治與社會力——尤其政治幕僚這門專業。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zhenghu feng
延伸閱讀:《白色的力量3:柯P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