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From Flickr CC BY othree

柯文哲「最低能量,最大亂度」哲學,創造了最混亂的主管會議,卻也成就選戰期間最大的驚喜!

文/楊緬因

柯 P 有一句名言:「最低能量,最大亂度,是宇宙運行的方向。」這不只是柯 P 的宇宙觀,也是他管理組織的思想根據。

若你是領導者,能接受底下團隊爆發多大的衝突?選戰初期,我們的會議模式是:柯文哲決定誰可以進去開會,一旦踏入會議現場,不管頭銜大小,開會時平起平坐,人人發言的聲量(重要性)是一樣大的;我記得前陣子才有媒體專訪,就連要代表民進黨參選二○一六年總統大位的小英(蔡英文),核心幕僚頂多六位。

柯文哲不同。

柯文哲選戰時期的權力中心,也就是「主管會報」,從最初的六人(柯文哲、醫盟張益贍、旱草聯盟黃建興與周芳如、黃大維和我楊緬因),吹氣球似地膨脹到三、四十人,連瑜伽課都會控管一下人數,但柯文哲幾乎完全放手,誰都可以坐在裡面開會(你看,連我和黃大維都能進去誇誇其詞)。

這樣的開會模式儘管眾聲喧嘩,更能直接傾聽聲音;但相對的,容易演變成外行質疑內行,更有人在會議進行到一半,突然參加主管會議,讓議事流程雜亂無章,於是乎有人來了一、兩次,沒辦法接受這種風格,直接拍桌離席。

來來去去,沒大沒小,這是最大亂度的主管會議,也是選戰期間最大的驚喜。

讓有意見的人全部納進來,作為「權力核心」;但對於不同的議題,柯文哲會仿照中國共產黨中南海那一套:每一個主管(中共稱「常委」)負責不同的工作小組,也有可能同一個人兼任經濟、科技、軍事等不同的小組,擬好細部計畫,再去檢討、查核。

譬如說柯P要我做網路文宣,如果是其他政黨組織,或是一般民間企業,可能訂好 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關鍵績效指標),要我直接向上報告;但柯文哲不是走這路數,很多人跑去指點柯 P、教他打網路選戰,他會把這些人轉介給我,我要盡可能融合、消化所有人的意見,進而讓這些雜訊「消音」。

讓不同聲音者願意坐下來、聚在一起,這是第一門藝術;讓不同聲音者有共識,這是第二門藝術。

每一位給予建議的人,柯 P 都要納為己用,可是現實生活中,建議往往互相衝突,也不可能百分之百照單全收,如何贏取最大的支持度?柯文哲在前總統李登輝身上,學到一套哲學:

李登輝在一九八八年就任中華民國總統後不久,旋即訪問新加坡,被稱呼為「從台灣來的總統」,他在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對此稱謂「不滿意,但可接受」──為政之道,不一定人人都能滿意,但是人人都可以接受,這樣就夠了。

因此,柯 P 評估人的標準,並非僅僅主觀地看這個人做得好不好,還要看其他幕僚「會不會抱怨他」;柯 P 有一句名言:「有一個人說你是驢子,你不要管他;第二個人對你說,你是驢子,你也不要管他;可是如果十個人裡面,有九人說你是驢子,你趕快去買一副馬鞍,把自己套上去,因為你就是驢子。」

都說「柯」政猛於虎,其實柯 P 只是要求每個人在自己的位子上,好好做出一番成績,讓大家都可以忍受,不會有人抱怨;畢竟,一件事情有很多人奧援,都不見得能推動,若是很多反對的聲音,那是一定推不動。

※ 本文摘錄自《我在柯文哲身邊的日子》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