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最擅長講醫學歷史的心臟科醫師,連續三年撼動你我對醫學世界的認識!

<拿木乃伊來吃>
根據歷史的記載,殷商的甲骨文能夠重見天日,應該歸功於清朝末年的官員,也是金石學家王懿榮,其發現過程雖然眾說紛紜,但有一個說法卻十分有趣,而且和中藥有關。

原來中藥本有一劑「龍骨」的處方,可以治療咳逆、瀉痢和便血。而這種「龍骨」,其實是指遠古動物的骨骸,而後來因為「龍骨」取得不易,因此用新發現的「甲骨」取代──河南的安陽還有人甚至世代以此為業。

清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年),王懿榮染疾服藥,偶然在中藥裡的「龍骨」上發現古文字,最後他認定上面的文字,比俗稱「籀文」的「大篆」更久遠,所以才開始重金收買。

讀到這段歷史,大家對文化的傳承可能比較有感,可是身為醫師的我,卻對「龍骨入藥」比較有興趣。這種可以稱得上「化石」的物件,竟能變身為治病的良方,讓人不禁讚嘆先民之膽量,證明了古代效法神農氏的醫師與病人應該不在少數。

你可能會因此覺得中醫博大精深,也可能會認為中醫的處方過於野蠻,但我認為「龍骨」只是小事一樁,如果和西方在中古世紀以來,一直流行到十八世紀的一帖治百病處方──「木乃伊」──相比,相信你會不由自主從頭皮發麻,瞬間傳到腳底。

先讓我們來看看十一世紀阿拉伯世界的名醫阿維森納(Avicenna)的處方。他認為木乃伊是治療膿瘍、骨折、癱瘓和心肺病,還有毒藥的解毒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通常木乃伊不會單獨使用,而是被磨成粉之後,混在藥草、酒、牛奶或油裡面使用。

阿維森納用「mumia」這個字,來代替「藥用」的木乃伊,而這個字最後轉變成英文字裡的「mummy」,成為今日大家耳熟能詳的「木乃伊」的字源。但其實這個字起源於波斯,原本指的是單純的蠟,後來改成代表來自「Mummy山」的瀝青,因而此字才傳到阿拉伯世界。

為什麼木乃伊會成為阿拉伯世界入藥的處方?根據歷史學者道森(Dawson)所整理的資料顯示,這事大抵從古希臘羅馬時代就有跡象了。原來,當時人們看到埃及人長期以瀝青作為木乃伊防腐的重要成分,許多人便開始研究起它的效用,並且試著將它作為治療疾病的藥方。

每個人都知道醫學治病的光明面,卻很少人認識它致病的黑暗面!

你相信嗎?人們曾把木乃伊磨成粉、植入羊睪丸來壯陽、取死人的脂肪當藥膏、拿陣亡士兵的牙齒做假牙,以為這些都是最有效的醫療方法。對比之下,現代人喝著汽水治感冒、生完小孩不洗頭、割掉器官防癌症、按摩腳底醫百病,你又如何看待?

不是只有「醫美」才讓醫學治療跟時尚扯上關係,早在幾百年前,醫療就是一種時尚產業。血淋淋的人體解剖彷彿舞臺劇般,是人人爭相購票圍觀的熱門表演,因此還衍生無數的盜墓行為、屍體競標,甚至導致一整座城市發生暴動!比電影還戲劇化的真實歷史,你相信嗎?

醫療的演進,是全人類的生存史,文明與野蠻交替,黑暗與光明並生,認知野蠻才能邁向文明,唯有剖開黑暗,光明方可到來。作者旁徵博引,爬羅剔抉,以輕鬆而深刻的筆調,點出千百年醫療史的荒謬與離奇、殘酷與巧合,最終將讓你我領悟生命之可貴。

書名:暗黑醫療史
作者:蘇上豪
出版社:方寸文創
上市日期:201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