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養台灣國民美學創造力與鑑賞力,就從這些細節開始做起!
文/李仁芳
有「食養」,也有「視養」的國民生活美學
台灣生活美學的優勢在「吃的魅力」、「人的友善」,但一大劣勢是「空間/視覺魅力」不佳。
歸根究柢,這與國民視覺美學教育,大有關聯。
目前,公共電視全民收費的國家有日本的 NHK、韓國的 KBS、英國的 BBC。全民家戶收費的政策思考,是認為公共電視等同自來水、電力等公用事業;不過供輸的是事關國民精神生活、文化生活水平甚深的媒介內容。應該允許有充分資源,以製作豐沛質高電視節目內容,深入全體國民家庭的電視中播放。還有什麼管道、什麼方式,效果能優於這國民文化教育通路?
KBS 曾製作《大長今》,NHK 及 BBC 對該國國民做了很深入的生活美學教育。例如很多人可以從 BS Japan 及 NHK 電視節目,體會日本花多少心力製作國土旅遊、各地山川城鄉、工藝美食、溫泉旅宿等節目。甚至連鐵道交通的站距時差,都有清楚呈現。
其中一個節目的卷頭語:
日本人的記憶 一瞬之夢 千年之美 故鄉
很能展現這類節目的企畫高度。
日本的國民旅遊節目內容通常都設計由知名的藝人(男女老少均有,一般兩人一組)帶路,親身探訪各地的賞櫻、楓狩絕景,順道將宿泊的溫泉、旅館與美食,細細推介一番。他們甚至每年對國土春秋盛景的介紹,也總是不厭其煩地「再製」播出(不是老片重播)。
日本國民平日居家過日子,就能在家中接收 NHK 等國土美育薰陶,因此普遍對於大自然的美感,都能具備一種崇敬與讚嘆的文化性格,並進而在人文居家生活美學的家常器具、工藝家飾、室內設計,以致建築空間、庭園經營,甚至城鄉道路、地景風光都能營造出優質空間美感。這是讓台灣人遊客每當身處日本,常常之所以能夠感受到日本山川人文如此精緻、如此秀麗的關鍵原因。
每一次到京都,不用說高台寺下石塀小路旁的高級民宅,即使到非常鄉下的大原地區,農夫們自己蓋的居住的「農舍」,他們的屋內裝設也是俐落分明,甚至房宅庭院的規畫與周邊綠化設計,也仍然同樣有其一定優質水平的講究。
台灣生活美學的優勢在「吃的魅力」、「人的友善」,這大體大家都了解;但一大劣勢是「空間/視覺魅力」不佳。日本人所稱文化觀光三要素中,台灣獨擅美食小吃;風光遊賞,無論大自然、人文兩面表現,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歸根究柢,這與國民視覺美學教育,大有關聯。像 NHK、BS Japan 這樣有質感的公共電視,傳送的就是國民生活美學教養方案。
而巷弄創業家們則直接在生活街區現場經營可被傳送的創意生活亮點,其巷弄創意事業也直接涵養了顧客的鑑賞力。當國民平常在城鄉巷弄過小日子時,他們就用口袋中的購買力於巷弄創意事業裡消費,以其間採購有質感的服飾、住家、餐食、空間、路樹等設計,定義國民美學鑑賞力。
水岸街區設計與美學判斷力養成
挖苦的人說華人的感官發展是否從弗洛依德所謂的「肛門期」到「口腔期」,然後就停止再往上發展了?
所以,我們會有世界級讓人嘴饞的各色美食、小吃,也會有小七便利超商橘綠紅三色交錯的店招,高高掛在大稻埕 1920 年代古蹟屈臣氏巴洛克樓面下,讓人頗生時空穿越劇,擺錯舞台裝置的荒謬感。
當然還有九份基山路老街街口的小七店招,很像北京故宮前些年高掛綠色星巴克店招,也都極具「存在感」?!
我們可以想像凡爾賽宮裡掛起綠色星巴克店招?還是可以想像聖彼得堡沙皇冬宮裡,開了一家橘綠紅小七便利商店?
台北說是 2016 要成為世界設計之都,但無論台北或全國各地,我們對於「生活空間」的設計思考,亟待努力的地方顯然還很多。
像苗栗南庄的灌溉水車、台東池上的金城武茄苳樹,都是原本在地居民生活、生計攸關的「原風景」。屢受全島關注的池上稻田邊茄苳樹,是農民耕作生活中小憩處,不是為觀光目的而存在。
而如果要規畫成地方文化觀光景點也無不可,但公部門須挑起責任有更宏觀的規畫視野。例如,可依文化資產保護法指定該景點為「文化景觀」,在文化觀光價值與在地風土景觀保存上提供政策性誘因,將這區域規畫為重點景觀保護區,以茄苳樹為核心重新規畫農路,並向農民租地,局部改道騰出一個完整空間,讓金城武樹不再只是路邊被擠壓的孤立樹。
如果你在日本京都做「城市小旅行」,高野川、賀茂川滙流處三角洲附近的「飛踏石」設計,可以看見他們對於城鄉水岸空間的設計思考。城市居民是很需要森林之肺與親水性的休閒之地。⋯⋯
九月中旬,京都的初秋時節仍有秋老虎的餘威,黃昏時站立出雲路橋上,西眺嵐山高雄一帶的夕燒煙雲,沿高野川床吹過來的風帶來暑中清涼。有穿黑色緊身衣褲當地女子沿川畔來回慢跑,有白髮老伴夫妻攜手河岸散步,也有金髮洋女成群騎自行車巧笑倩兮而過,中年夫妻牽黑狗散步時,忽有越野鐵馬飛跳石階上來,錯身而過。就連白鷺也飛落河床中自在棲息──好一幅人間福地的行樂圖。
京都這三角洲上有上賀茂神社、下鴨神社,以及大片的原生林「糺之森」。當初城市規畫者,在這些古蹟文化資產附近的三角洲尖部前川水上,設置「飛踏石」跨鴨川河中過,有千鳥、河龜等造型。
對面高野川畔堤岸石階段依偎著一對年輕情侶欣賞夕陽。飛踏石上幾組家長正帶著國小年齡的學童與網具,在撈集自然生態課程要求的河川魚介生物標本作業。
幼年男女學童,仿如羚羊般在「飛踏石」間飛奔跳躍,一邊全神貫注川水中的生物標本。
從嵐山方向照過來的夕陽金光,反射到清澈川水中,水紋粼粼,映照在學童血色鮮紅雙頰上,整體畫面真是生氣盎然,讓人心曠神怡,不由得多呼吸幾口川畔清冽空氣。
恰巧一位京都大學建築研究所研究生前川道郎在川畔找人進行問卷調查。問到我從哪來,為什麼喜歡這裡?來這「飛踏石」川畔附近做何消遣?我開玩笑跟他說,是來這萬年春的平安福地,「吞天之氣,吸地之力,吐納河川的精氣神⋯⋯」
京都這城市是個充滿「存在感」的地方,你特別容易了悟 Being 並不需要 Having 的道理。⋯⋯
回到台灣本地,如果未來各地公部門對在地空間經營,都能有類似京都飛踏石般的設計思考,那我們的國民生活美學感官發展,是不是就比較能從「口腔階段」進化到「視覺階段」了。
不要小看這些生活街區設計的細節,如果小國民從小就能體驗家鄉土地的恩惠,盡情汲取自家風土的甜度;讓城鄉孩童從小皆能自生活街區吞天之氣,吸地之力。這是國民美學創造力與鑑賞力終極的涵養之道──涵養更多師匠與創意人靠街區,因為巷弄創業家的美學創造力要在這裡養成;涵養更多顧客與鑑賞人也要靠街區,因為國民對生活產業鑑賞力也要在這裡養成。
[not_mobile]
[/not_mob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