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 台北文學季系列專題】正在上演,背後也有風景:台北文學季
文學 x 光影的深度魅力:「臺北文學‧閱影展」
「臺北文學‧閱影展」自 2009 年開始以來,年年都獲得熱烈回響,展覽宗旨是「希望民眾能透過文學改編的電影,由光影的流動,重新發現文字的美好與喜悅。」每年除了舉行一連數天的影展,更在電影上映前安排座談活動,由影評人、策展人、導演或作家為觀眾導讀文學作品與電影。參展的好電影不勝枚舉,年年帶領讀者進入閱讀的電影世界。其中 2014 和 2015 年分別請到了影評人楊元鈴和聞天祥操刀策展,讓「臺北文學‧閱影展」更有聚焦的主題性。
2014「臺北文學‧閱影展」回到「書寫」與「敘事」的根本,當年適逢法國名作家莒哈絲(Marguerite Duras)百歲誕辰,專題單元「永遠的莒哈絲」選映了莒哈絲身兼編劇或導演的重要代表作,其中包括她自編自導的《印度之歌》、《毀滅。她說》;而在「名導 X 名作」單元中,由日本名導大林宣彥執導的重量級名作《理由》,是改編自日本國民女作家宮部美幸獲取日本第 120 回直木賞的得獎作品;另外在「電影其人其事」單元也介紹了以作家生平為主題拍出的電影,其中包括美國錄像藝術家艾比蓋兒柴德(Abigail Child)的《雪萊‧光影紀事》,以及知名紀錄片導演瑪麗─法蘭欣‧勒‧賈呂(Marie-Francine Le Jalu)、吉席內(Gilles Sionnet)聯合執導的實驗紀錄片《我的太宰治》。
2015 年的影展,則以多明尼克‧葛拉夫(Dominik Graf)執導的《二姊妹的情人》做為開幕片,為影展的兩大單元揭開序幕。第一單元介紹了捷克小說家赫拉巴爾(Bohumil Hrabal),選映 10 部 1960 年代捷克電影新浪潮後改編自赫拉巴爾作品的電影。第二單元邀請駱以軍、黃麗群、吳明益、劉梓潔等作家分享私房電影,黃麗群取出口袋名單前三名之一:小林正樹(Masaki Kobayashi)的《切腹》,希望這樣的經典舊片重上大銀幕仍能受到大家喜愛,而駱以軍則推薦了溫德斯(Wim Wenders)的《慾望之翼》,在他眼中這部電影是美到不可思議的,純金般的故事。

眺望世界:國際作家訪臺
除了和台灣作家共襄盛舉,台北文學季也邀請國際作家訪台交流,2011 年請到挪威作家、全球暢銷書《蘇菲的世界》作者喬斯坦‧賈德(Jostein Gaarder)蒞臨舉辦座談,在台北市定古蹟紫藤廬內座談、並舉辦新書簽名會,與讀者共享書香與茶韻;2013 年請到日本大文豪太宰治之女津島佑子擔任國際貴賓作家,與作家和市民讀者深度交流,其代表作《太過野蠻的》以霧社事件為背景,是深受國際文壇重視的鉅作;2014 年邀請中國作家蘇童,展開駐地書寫、座談與專題演說,談華文的復古與創新、大時代小說的異與變。蘇童的中篇小說《妻妾成群》曾由張藝謀改編成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更有多部作品翻譯成英、法、德、義等多種文字,是中國當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文字,正在上演 讀者敬請入座
在繁忙的現今社會,行動載具當道,有些人以為視覺娛樂似乎搶盡了文字閱讀的風采,然而事實上,根據統計,現在正是最多人閱讀、每人每日平均閱讀文字最大量的時代。文字,正在每個人的手機、電腦、平板之中,演繹著不同的閱讀風景。
「文字,正在上演—2016 台北文學季」除了規劃「文學 x 視覺」閱讀系列講座,分成「臺北文學,影像上演」、「臺北文學,故事上演」以及「臺北文學,青春閱讀」三大系列講座,從多角度推廣臺北與文學視覺的獨特風景;更針對不同類型的文學創作,開設具有深度且從產業角度出發的主題工作坊,包括「文學改編劇本」、「短篇小說」、「報導文學」及「青少年讀劇」四類,邀請召集人規畫課程,並與作家、專業工作者密切合作,協助對文學創作有興趣的讀者,透過不同的形式與媒介,學習文學寫作,希望能在不同產業中發揮文學的力量。
今年文學季的國際貴賓則是日本女作家角田光代,身為台灣讀者最熟悉的日本小說家之一,她不論在純文學或通俗文學界都深獲評論肯定;並請到臺灣出版界的日本推理小說教母、與角田光代多次合作的資深出版人陳蕙慧策畫,舉辦工作坊及閱讀講座等活動,將角田光代深具影像魅力的文學作品呈現給讀者。
台北的多元風貌和人文,是影像與文字創作的養分。報導文學、圖文創作、攝影與插畫,影像與文字的加乘孕育出無限想像。閱讀,不只是獨享的喜悅,更是值得一座城市集其資源共同慶祝的盛典。任何一場文化節慶,都承接著前人的歷史足跡和智慧結晶,成為我們明日生活的根基。「台北文學季」五個字,由許許多多的才華、奉獻、深耕、理想與堅持寫成,是台北的幸福,也是台北的驕傲,願你我用珍惜的火種,讓這樣的驕傲繼續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