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館不死,只是變形──但會變成哪一形?
編譯/黃彥霖
經歷了半個世紀的知識以及信息爆炸,在人們習慣讓 Google 幫我們解答大部份想得到的疑難雜問之後,下一階段我們將會面對的是什麼樣的知識變革?
過去十年間,實體書與電子書之間的爭奪未有定論,近年開發者又試圖在文字書中加入影像、動畫,並解構過往「一書即是一本」的認知,將書本拆解成微片段,提出要讓電子書更貼近數位生世代習慣的新閱讀經驗,一波關於知識型態(the formation of knowledge)的改變隱然就要形成。
這項改變其實開始得比我們想像得更早,並且直指知識的最具體的大本營:圖書館。
圖書館大量消失中!
根據 BBC 日前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英國自 2010 年以來已經關閉 343 家公立圖書館,另有 232 家轉為外包或是民運,未來一年計劃再關掉 111 間,且這六年當中減少了近八千個相關職缺,但無薪義工的人數卻整整多了一倍。在這樣的數據之下,連《衛報》也忍不住驚呼「這是圖書館史上前所未有的危機」。
現任公共圖書館訊的負責人安斯提司( Ian Anstice)告訴《衛報》:「現在英國的圖書館系統曾經是眾人所羨,現在卻成了全世界圖書館員拿來嚇唬自己的警告。」
而一向在圖書館存續問題上立場鮮明、曾在 2011 年因建議「應該把圖書館都裁撤掉,反正沒人使用它」而引起一陣軒然大波的英國工黨政策顧問及評論家麥泰倫(John McTernan),則是將這場圖書館的衰退「歸功」於智慧型手機所帶來的便宜知識管道以及免費書普及。他直接就在《每日電訊報》的專欄上表示,「我們還是愛書人,但對待這些行將結束的圖書館們不應該太感情用事」。
不過,對於抱持相反意見的人來說,這種「感情用事」正巧就是圖書館應該被極力保留的原因。
圖書館的功能比想像的更多!
部落客帕頓諾思特(Leon Paternoster)在自己的部落格上反駁麥泰倫的說法,認為近幾年成人圖書借閱率確實下降,但童書借閱、電腦使用率都在上升,各種額外的社區服務也越趨重要。
帕頓諾思特是非營利圖書館營運組織「薩福克圖書館群」(Suffolk Libraries)的一員。就他看來,擁有 73 萬人口的薩福克郡(Suffolk)能在每年六百萬英磅的預算下維持 44 間分館、免費電腦及網路、兩場圖書節、上千場活動並提供心理健康服務,簡直是不能更划算了,有心人士若認為圖書館已成夕陽產業,「無利可圖」,那根本是矇住雙眼只看數據說話。
圖書館畢竟不是書店,其實無需在意自己提供的服務是否與經濟利益互相衝突,其公共空間本質中便隱含著知識開放的特性。雖然目前還只存在科幻小說中,不過,當知識全面共享真的來臨的那天,全世界的圖書館和圖書館員們都將迎來他們的盛世。
圖書館不死,只是變形。未來的圖書館到底會如何改變、重新設計,好去符合新定義下的「讀者」樣貌及他們的需求並持續存有,該是所有關新知識保存的人都要思考的課題。
圖書館是個有愛、有怪、有奇妙的地方:
資料來源:The Telegraph、The Telegraph 2、The Telegraph 3、The Guardian、BBC、
Leon Paterno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