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累斃了,未來沒亮光!但想完美轉職,就要先準備「出場策略」!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hiroo yamagata

工作累斃了,未來沒亮光!但想完美轉職,就要先準備「出場策略」!

文/梁成旭(양성욱) 譯/蔡佩君

A:先擬定「出場策略」,完美轉職。

上個工作的同事A,一陣子沒聯絡了,突然打電話給我。簡單打過招呼後,我問起打電話的目的。出乎意料之外,她說:「我下定決心要辭職了。」

大學畢業進到這間公司,她十五年來沒換過工作,一直安分守己、堅守崗位。原來,離職的原因出在工作太累,未來性又不佳,於是決定在還來得及以前遞出辭呈。由於主管的挽留,辭呈雖沒被受理,但她已經鐵了心要離開。

為了安慰她,加上有些好奇她對未來的計畫,就約了幾個以前的同事一起吃午餐。

跟我想的一樣,A這段時間以來,對公司業務已經疲憊到不行,所以在聚會上頻頻抱怨不為人知的痛苦,以及工作上的壓力。

我和其他同事靜靜地聽著,時而安慰、時而挽留,「都忍了那麼久了,再忍一下觀望看看吧。」不過,她要離開公司的想法非常堅定。

可是問題出在,她自己也不知道,離開公司後要何去何從。現在的工作實在太累了,她想先辭職再慢慢物色下份工作。

我跟其他人都建議她:「先待在這間公司,等妳找到新方向後,再離職也不遲。具體規畫未來想走的路,然後再離開。」不過,她聽不進任何勸告,仍堅持要辭職。

看到她工作到喘不過氣、每天度日如年,我再次建議她:「妳現在的工作之所以這麼辛苦、難熬,是因為妳看不到終點。試著換個心情吧,把這份工作當成是下個工作開始前短暫停留的地方。給自己一個『心理期限』,時間就不會那麼難熬了……。」

為自己訂定一個「有效期限」!

每當職場生活感到疲憊、經常被主管訓斥、工作不太順利,讓我每天都覺得特別漫長時,我就會告訴自己:「天無絕人之路,找到這條路之前,這裡只是短暫停留的地方罷了!」不斷給自己一個堅持下去的心理期限。

在職場生活裡,為自己訂一個「有效期限」,就會有更多力量堅持下去。

像A這樣的情緒,不斷強調當前遇到的困難讓她很痛苦,一定要離開現在的工作,這種思考方式非常不妥。因為事實上,要找到完全適合自己的新工作並不容易。

我也曾因為換工作、吃盡苦頭。「辭職後難道我會餓死嗎?我也是有不少工作經驗的人耶!」曾經像這樣,自以為是地離開公司,最後卻讓自己處在經濟困境裡。

我的周遭也有不少類似案例。某位同事離職不久後,因為退職金的相關事宜重回公司。一個才幾天不見的人,跟在公司比起來,臉色確實紅潤許多,他們總會說:「我今天早上睡超飽」、「我想跟家人一起旅行,順便休息」、「我已經聯繫幾間公司,不過還沒有等到回覆」……。

這段空白的時間裡,如果能立刻找到新工作,或者是能跟著自己的計畫一步一步實行,那真的是一段「充電期」。然而,找到一份適合的新工作,並非那麼容易。

若是求職時間拖得太長,經濟不僅會開始出現問題,精神也會變得頹靡。不但容易看不清一些事,更會因內心焦慮,最後不但找不到夢想中的新起點,反而選擇比前職場更糟糕的環境中工作。不得不說,這種情況經常發生。

準備好自己的「出場策略」

應該有不少人聽過「出場策略」(Exit strategy),這個詞彙原本是經濟或軍事用語。在經濟上,指政府為了解決經濟停滯而加印鈔票,可能帶來各種副作用。因此,在解決經濟停滯的前提下,需要擬定把傷害減到最小的經濟策略。軍事上則指,戰爭中把人命及武器的損害降到最低,安全撤守的戰略。

職場生活中,出場策略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大多數人都只集中在要念哪所大學、要去哪間公司工作等「入場策略」,然而,出場策略的重要性並不亞於入場策略。特別是,對於還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工作的人而言,出場策略尤其重要。

二○一二年,韓國財務部統計處公布的資料指出,以一年以下約聘人員的身分踏入職場的社會新鮮人,是四年前的六倍。

也就是說,愈來愈多新鮮人,第一個工作待不到一年,就開始思考下個工作要何去何從。(編按:據二○一四年統計,臺灣有三五.五%的社會新鮮人第一個工作做不滿三個月;又二○一一年的一○四人力銀行統計,四七%的轉職者工作愈換愈糟,平均減薪幅度達一八%。)

如果你開始意識到,這份工作不是你的終身職場,那麼試著和別人討論看看,下一份工作該怎麼開始、什麼時候開始,試著擬定一個綜合性的計畫。

勇於和前輩討論

訂定出場策略時,我建議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斷諮詢身邊前輩及長輩們的意見。他們也許經歷過類似的問題,不論結果是失敗還成功,至少他們都是過來人,比起你獨自煩惱,透過他們可以得到更多的幫助。

再者,討論的過程中,你可以拜託前輩替你注意工作機會。也有不少人不是透過正式管道,而是透過他人介紹進入新職場。

※ 本文摘自《不想成為滄桑前輩,你一定要懂的36件事》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