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生的制服之爭,不只在台灣上演
文/劉揚銘
文學家林語堂有一句名言:「演講要像女孩的裙子,愈短愈好。」當年他的一句話,讓北一女儀隊的制服從長褲變成短裙(這段歷史可參考本書《高校制服戀物論》第264頁),大概也是個制服控吧。林語堂說這句話的四十多年後,2014年9月行政院發布了一則新聞稿,為了消除對女性的歧視,將修法取消公部門「裙裝制服」的規定。
最遲三年內,從警察、消防隊、海關、移民署,直到教育部轄下的公私立學校,將不再規定女生制服必須穿裙子,而可以自由選擇裙裝或褲裝。有些女生聽到這規定鬆了口氣,許多制服控卻很傷心,彷彿以後再也沒有短裙少女了一樣,但對於這點,我有不同的看法。
老實說,台灣也不再是威權時代了,沒人應該限制女生只能穿裙子(而且男生竟然沒有穿裙的權利?太不公平了)。當然我也熱愛女學生的夏季制服裙,但只要在對方覺得自己穿起來很漂亮的時候欣賞就好,不需要強迫誰。何況基於「愈是禁忌就愈想做」的定律,我可能還比較希望政府嚴格禁止女學生穿短裙,這麼一來,穿裙子才會變成很酷的一件事。
世界各地,學生的制服之爭
其實,世界上還真的有禁止女學生穿短裙的國家。根據法新社報導,2013 年 10 月 1 日匈牙利西南部卡波斯瓦大學(Kaposvar University)提出新的服裝規定,男生上課與考試時必須穿深色西裝和鞋子,女生則必須穿夾克、襯衫、長褲或長裙,不准穿短到膝蓋以上的裙子,不准穿露胸裝,也不准畫濃妝、留長指甲和戴流行飾品。
對此,大學藝術系學生發起抗議,他們決定隔天全身一絲不掛、只穿內褲上課,就連老師也加入行列。學生的說法是:「我們穿得很得體,但教室太熱了,所以照規定脫掉一些衣服。」因為在服裝規定裡,校長只允許夏季炎熱時穿著輕便一點。此外學生還企畫了穿夾腳拖裹著浴巾上課等行動。
發生在匈牙利的制服抗議屬於幽默型,發生在泰國的則更有攻擊性。根據《曼谷郵報》的報導,泰國法政大學(Thammasat University)有位 20 歲的變性人學生莎蘭(Saran Chuchai)在校內張貼學生穿制服模仿性愛姿勢的海報「制服比較性感有趣吧」「釋放你潛藏的人性」等等,要求學校接納「不想被制服控制的一群人」。莎蘭說:「強迫學生穿制服是對其智性和人性的汙辱,制服不僅是針對身體的控制,它的力量也施加於行為與思想。」法政大學校風民主開放,標榜「每平方英吋都有自由」,卻要求學生必須穿制服,讓人頗困惑。
泰國可能是全世界學生必須穿制服最久的國家,從幼稚園到大學都有制服。而且大學制服是泰皇設計的,對於中下階層的民眾來說,穿上大學制服等於穿上光榮。也因此泰國大學生普遍還是喜歡穿制服,只是流行把上衣改窄、裙子改短,穿得更性感一點而已。
身體的、性別的、視線的政治學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2013年8月一間嚴格的寄宿學校「博蒙特里斯學院」(Beaumont Leys School)在開學第一天把一位 14 歲的女學生趕回家,只因為她沒按照校規穿裙子,而是穿長褲上課,並且連同其他 25 個不按校規穿制服的學生,處以停學或開除學籍等處分。少女的母親認為學校剝奪女兒的受教權,但校長卻堅持必須維持全校 1050 個學生的一致性與紀律。
穿裙、穿褲、甚至穿什麼顏色的內衣,都是學校與學生爭奪的戰場,台灣的案例也不少。2013 年的冬天,高雄樹德家商的女學生向《蘋果日報》投訴學校只有制服裙,而且禁止穿褲襪或毛襪,一旦冬天氣溫降到15度以下,整天都覺得雙腿冰凍。2003 年台北的中山女中因為制服上衣是白襯衫,規定學生不得穿有色的內衣或運動服;2012 年,靜修女中也在朝會時間檢查學生的內衣顏色。這兩個新聞都引起不小的反彈。
回顧全世界關於制服的新聞,我們可以大致歸納制服的爭議所在。日本學者安東由則歸納了制服的三種政治學:身體政治、性的政治,以及視線的政治。
原本屬於自己的身體,一旦穿上制服而被捕捉或管理,成為某個組織的一部分,就必須為組織做出貢獻,這是制服的身體政治。制服對於性別的區隔隱含家父長制對女性的壓迫,反性感、反流行的設計,是制服的性別政治。而當你穿上制服後,就能辨識出你的所屬團體,強化了社會對你身體的監視管理,這也是實施服裝檢查、取締違規的原因。
討厭制服 vs. 喜歡制服的理由
從制服的三種政治學,可以寫出底下三個討厭制服的理由:
「明明是我的身體,為什麼不能自己決定?」
「為什麼女生就只能穿裙子,忍受被看到身體的痛苦?」
「為什麼行為與思想都要被控制?受不了每天重複做著相同的事情。」
如果服裝是一種溝通方式,那麼穿上制服,就好比一個人放棄扮演自己的權利,只能說外在權威規定你說的話。愛莉森.盧瑞(Alison Lurie)在《解讀服裝》中寫到:「當人們穿上制服時,常常重複機械式的謊言。」想到替代役男洪仲丘命案發生時,對於公布監視錄影帶的要求,軍檢署檢察長那句名言「完全沒有畫面」,大概就能理解為何有人對制服無比厭惡。
對討厭制服的人來說,喜歡制服的人基本上是沒腦袋、沒個性、只會在體制內隨波逐流、停止思考,甚至是個只想看人穿、不想自己穿、想把權力施加於他人身上的變態。如果你真的很喜歡制服,要不要去北韓生活呢?
但另一方面,穿上制服也象徵著歸屬感、安全感、榮譽感。我永遠不會忘記,剛升上國中的第一個星期三,我忘記了新的制服規定,還用小學生的習慣穿便服去上課,一走進教室才發現全班只有我跟大家不一樣。不但有同學走來嘲笑我,我自己一整天都像泡在冰水裡一樣,毫無安全感。
說到底,制服不該被當成管理工具,也不該是只有黑與白、沒有中間地帶的排他手段。即使每個人必須穿上相同的制服,但請讓我們保有一點接納的彈性,至少在小地方展露不同的個性。
我始終覺得,制服最美的地方不在一致性,而是明明大家都穿著相同的衣服,仔細一看卻發現每個人都不太一樣。折袖子、改裙子、訂做褲子或穿上不合規定的襪子。掙扎在個體與集體之間,渴望融入人群卻又害怕失去自己的困惑;即使無法推翻大體制,也要做出小小反抗的努力,讓我覺得制服非常有趣。
制服效應:影響人們如何看待他人
讓我們看看另一種制服對人們行為的限制。
太陽花學運期間,有個年輕警察雖然支持學運理念,但當他穿上警察制服,就必須遵守命令拿盾牌阻擋在群眾前;但只要執勤時間一過,他就回復一般人的身分,走進群眾一起坐下抗議。東森新聞也報導一位警察在臉書寫到:「脫下制服,我們也有自己的想法,我也反服貿草率過關;但是穿上制服,我們就不再只是自己,而是警察,是台灣法律的執行人。」
不只台灣,類似的場景也發生在美國紐約,路透社採訪了 25 位紐約的黑人男性警察,其中 24 個人都說,當他們不執勤、脫下警服的時候,曾經遭到白人警察的種族偏見。包括開車時沒來由地被攔下臨檢,到商場買東西時被要求搜身,還有人曾被丟進囚車,甚至有五個人曾被其他警察用槍指著臉。
同一個警察,只因為穿上/脫下制服兩種情境,不但影響了自己可以展現的行為(如台灣警察的鎮暴/抗議),也影響了其他人對你的態度(如美國黑人警察被尊敬/被嫌疑)。
美國藝術評論家羅貝塔.史密斯(Roberta Smith)曾說:「所有人造物品中,大概只有制服具有如此強烈的外型特色、社會意涵與歷史象徵。制服是部落、民族、教派、團體、好人和壞人的識別標誌,讓我們知道應該服從、懼怕或殺害哪些人,該和誰談話、又該忽略誰。制服讓我們知道要找誰問路、向誰索取帳單,甚至該找誰約會。」
身為一個制服控,當一個普通女孩穿上高中制服之後,我會覺得她特別亮眼(有如美少女戰士的變身),也許你覺得不可思議,或單純認為這只是一種變態,但是看完啦啦隊與警察的制服故事之後,或許會認為這裡包含某些有趣、值得研究的東西。
註:本文提到的台灣警察新聞,參考東森新聞〈民主最高境界!警車貼滿便利貼。學生:謝謝辛苦了〉2014 年 3 月 20 日。美國警察經驗,參考中央社引自路透社報導〈紐約黑警:脫下警服也曾遇同事種族偏見〉2014 年 12 月 2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