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未來總統的能源課》:核子反應器會像原子彈一樣爆炸嗎?
文/理查.繆勒
2011 年 3 月 11 日,巨大的地震侵襲了日本,震度規模達 9.0,威力是 1906 年舊金山大地震的 30 倍。更糟的是,這次地震攪動海洋並催生了一個怪物──高達 30 英呎(相當於三層樓高)的海嘯,海嘯襲擊了海岸線,灌進內陸,死亡人數超過 1 萬 5000 人死亡,並摧毀超過 10 萬棟建築。
這次海嘯最知名的受害者之一是福島第一原子力發電所,一座設置於海岸,以便從海中就近取得冷卻水的核電廠(圖表I.1)。兩名發電廠員工在地震中喪生,還有一名員工死於海嘯,據信當時的海嘯高度達 50 英呎。但是在接下來的幾小時、幾週以及幾個月裡,人們越來越擔心這座受損的核電廠最終會造成數千、數萬甚至更多的受害者。這座核電廠在設計時已經把大規模地震納入考量,並且也安然度過地震,但是沒人想到會發生 50 英呎高的海嘯。核子反應器遭到嚴重的破壞,當中存放的鈾會像原子彈一樣爆炸嗎?

答案是否定的。無論是海嘯、小行星的撞擊,甚至是核電廠整個落入恐怖分子的手中,福島的核子反應器都不會像核彈一樣爆炸。最根本的理由與工程無關,而是基於設計核子反應器所使用的物理。光有鈾是無法讓核子反應器像核彈一樣爆炸;如果並非如此,許多國家以及恐怖組織早就擁有核子武器了。
要產生如核彈般的核反應,必須使用純度非常高的鈾 235。但是一般核子反應器使用的燃料棒中,只含有 4% 的鈾 235,其他部分則是較重的鈾 238,鈾 238 也會吸收中子,但是其核分裂反應並無法形成持續的連鎖反應。由於鈾 238 的存在,必須要藉由某種方法才能維持連鎖反應的進行。這個方法是費米(Enrico Fermi)在二戰期間發明的,他把鈾和碳或水混合在一起,當碳或水的量足夠時,中子在撞擊到鈾 238 之前會先與這些分子產生碰撞而失去部分能量,減緩速度成為慢中子。鈾 238 的一個特別且重要的特性就是,不會吸收這些慢中子,只會把它們彈開。這些慢中子最後與會鈾 235 產生碰撞,讓連鎖反應持續下去。核子反應器會設計成平均只有一個中子能觸發核分裂反應,讓能量釋放的速率維持穩定。
緩慢的中子可以避免發生大爆炸。當連鎖反應因為某些地方出錯而出現失控的情形時,便稱為反應性事故。這時能量會開始累積,然而由於中子的速度非常緩慢,因此發生爆炸所需的時間也很長。當能量密度達到 TNT 的等級時,反應器會被炸開而中斷進一步的連鎖反應。此時所釋放的能量與 TNT 相當,只有原子彈所釋放能量的 2000 萬分之一。
1986 年的車諾比核子反應器,就是因為失控的連鎖反應所造成的反應性事故發生如炸藥般的爆炸。爆炸後的情形如圖表 I.2 的照片所示。爆炸的威力的確足以摧毀大部分的反應器建築,但是也僅止於此。這次事故所造成的災難並不是爆炸本身,而是爆炸時所釋放出的大量放射性塵埃。據估計,這些外洩的輻射造成了 2 萬 4000 人罹患癌症。幸運的是,其中許多人罹患的是可以治癒的甲狀腺癌。

與車諾比不同的是,福島核電廠的反應器並未爆炸。雖然上半部的建築因為累積的氫氣而炸毀,但是反應器本身並未遭到海嘯破壞,最後成功停止運轉並且安然地度過了幾個小時。即使連鎖反應已經停止,但反應器的核心仍有放射性物質足以產生危險的高熱,起初冷卻泵成功阻擋事態失控。最現代化的反應器並不需要這些冷卻泵,而是使用自然對流來維持冷卻水的循環。但是福島的反應器並不是最新型的反應器,必須借由輔助的動力系統來維持冷卻泵的運轉。這套系統在地震與海嘯的考驗下仍然正常地運作,並順利冷卻了反應器。
當然,這套輔助冷卻系統無法永遠運轉下去,根據設計大約可持續運作 8 小時,在正常的情況下,這段期間內動力應該已經恢復。然而當初的設計並未預料到海嘯會對基礎設施造成如此巨大的破壞。最後緊急動力耗盡,造成大部分的燃料棒因為過熱而熔毀。就技術上而言,應該把福島核災稱為一次跳電事故,因為這座電廠是因為失去電力而毀壞。熔毀的燃料棒造成大量可怕的輻射外洩,程度超過 1979 年美國的三哩島核子反應器事故。事實上,福島核災外洩的大量輻射僅次於 1986 年的車諾比核災,是史上第二嚴重的核子事故。
輻射與死亡
輻射對身體所造成的傷害是以侖目(rem)的單位來衡量。如果你暴露在大於 100 侖目的輻射量下,馬上就會感到身體不適。這就是所謂的輻射病。如果你或你的朋友曾接受過放射性療程,就會知道那是什麼情形:作噁、掉髮、感到虛弱。在福島核災中,沒有任何一個人攝入如此高的輻射量;工作人員的工作時數受到限制,以確保他們受到的輻射量小於 25 侖目(雖然有些人的超過這個標準)。暴露在更高的輻射量(250-350 侖目)下,輻射病症候群會嚴重到危及生命;人體中重要的酵素會受到損害,使得死亡的機率(如果未經治療)高達 50%。
然而,就算是小量的侖目也可能會引發癌症。25 侖目的劑量不足以造成輻射病,但是會讓你罹患癌症的機率增加 1%(原本在未知的「自然」原因下,你有約 20% 的機率會罹患癌症)。這個機率隨著劑量而增加,例如 50 侖目會使你罹癌的機率增加 2%;75 侖目則增加到 3%。暴露在 25 到 75 侖目的輻射量下與罹癌率的關係,是從廣島與長崎的輻射暴露所造成的額外罹癌率的研究中得知的。我們不知道這個比例在非常低的輻射量下是否仍成立,現在我們先假設它是對的。
還有另一個方法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上述的數值。如果 25 侖目的輻射量會讓你罹癌的機率增加 1%,則我們可以把罹癌劑量定義為 2500 侖目(25 侖目×100)。當然,暴露在這麼高的輻射量下,你早就死於輻射病。但如果把這些輻射量分散給 1000 人,則平均每人接收的劑量為 2.5 侖目,而每2500侖目仍舊會造成一個人罹患癌症,因為即使這些輻射量分散,但是因輻射衰變而受損的總細胞數是一樣的。事實上,即使把 2500 侖目分散到 100 萬人,這些輻射量仍然會造成一個額外的癌症病例(平均而言)。輻射量可以用來衡量輻射所造成的傷害,相當於一個癌症病例的輻射量所造成的傷害,與究竟多少人共同分擔此風險無關。
我把上面的計算歸納成一個簡單的方程式。如果你想知道會發生多少額外的癌症病例,先把人口數乘上每人平均劑量,就可以得到一個「人口-侖目」值,再把這個值除以 2500 ,就是你需要的數字。
底線:我們應該怎麼做
海嘯很可怕,超過 1 萬 5000 人在滔天巨浪下喪生。海嘯還讓一座核子反應爐嚴重熔毀,為周邊地區帶來癌症和其他的後果,包括撤離未經海嘯侵襲的區域。反應器損毀帶來的經濟後果很嚴重。就死亡和撤離而言,對居民造成的影響也很巨大。從輻射外洩而罹癌致死人數很可能少於 100 人來看,同樣都是悲劇,但與海嘯所造成的死亡相比,這個數字是如此之小,實在不該當成決定政策時的中心考量。
福島的反應器當初並非設計來承受 9 級的地震和 50 英呎的海嘯。周圍的土地遭到汙染,必須要花上許多年才能回復。但要注意的是,核能造成的損害比起地震與海嘯還算輕微。位於日本(以及美國)的核子反應器應該要強化備用系統,以確保這樣的事故不會再發生。我們當然應該從悲劇中汲取教訓,但應該把福島核災作為停用核能的理由嗎?
沒有什麼是絕對安全的。設計核子反應器時,我們得要考量所有可想像得到的天災人禍嗎?比如說小行星或彗星的撞擊?或是大規模的核子戰爭?當然不可能。因為小行星或戰爭所造成的傷害,遠超過核電廠受損時的輻射外洩。
福島的輻射外洩會得到世界上那麼多關注相當不尋常,尤其是考慮到海嘯造成的直接死亡人數和破壞是輻射外洩 100 倍以上。或許人們把焦點放在反應器的熔毀上,因為這個問題是人力可解決的;相對而言,似乎沒有一種方法可以讓日本免於 50 英呎海嘯的侵襲。難道要規定離海岸 20 英里之內都不可居住嗎?或是沿著包含東京灣在內的整個日本東海岸,建一道高達 50 英呎的堤防?
下面是我對如何擬定核電廠安全標準的建議:核電廠必須足夠堅固,才能在被破壞或損毀時,讓輻射外洩所造成的額外傷害遠小於使核電廠受損的災害本身。如果你有額外的預算,請花在防範根本的災害上,而不是二次災害上。
除此之外,在考慮輻射傷害時,應該以丹佛輻射量為標準。在計畫或是進行災害應變時,忽略任何低於丹佛居民每年接受的額外輻射量:0.3 侖目= 3 毫西弗。國際放射防護協會規定的撤離量至少應該提高到這個標準,而且要承認即使是 12 倍丹佛輻射量所造成的傷害,都遠低於撤離或其他過度反應所造成的傷害。
以這個標準來看,福島核電廠在設計上並沒有問題。當然,我們還可以把新的反應器建得更安全,但至少福島通過了這個標準的檢驗。
福島反應爐的熔毀所造成的最大悲劇是,在我寫這本書的時候(2012年初),日本正在逐一關閉核電廠。這個政策遭遇的困難和對經濟帶來的損傷極為巨大,遠超過核電廠本身可能造成的危險。或許針對核電的抗議行動有助於將人們的注意力從日本真正的危機移開,這個危機就是他們無力避免另一個巨大的地震和海嘯的威脅。
※ 本文摘自《給未來總統的能源課》,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