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約奧運將在危機中登場,但它不是個案……

里約奧運將在危機中登場──數據證明:舉辦奧運或世足對一個國家或城市來說,沒有任何好處!

文/八旗文化編輯

暌違四年、全球萬眾矚目的下屆奧運即將在八月底於里約登場了。然而,除了期待之外,全球的觀眾心中還夾帶著點不安。撇開巴西總統羅賽芙面臨彈劾不說,各個運動場館與聯繫的大眾運輸工程都有所延宕、茲卡病毒的威脅,以及用水衛生問題,2016奧運是否能在三個月後如期、順利、安全地舉辦,大家心中存了個問號。

我們不禁要問:如果里約還沒準備好,當初為什麼又要搶著申辦呢?

這就是本書想要討論的主題。作者辛巴里斯(Andrew Zimbalist)要大聲疾呼的是,正因為近20年來奧運、世足等大型運動不斷被塑造成一個能創造龐大商機的嘉年華會,越來越多國家斥資鉅額來搶辦奧運、世足,它們的營運費用屢創新高(北京奧運400億美金、索契冬奧500億美金、2022卡達世足預計需要花兩千億美金),但是,華麗的表演遮蔽了兩個不為人知的危機:

第一,申辦奧運或世足的過程貪腐舞弊叢生,索賄、裙帶關係等醜聞頻傳。

第二,辛巴里斯引用了各種報導與數據想要證明,與官方宣傳相反,舉辦奧運或世足對一個國家或城市來說,沒有任何的好處。遊客的數量與花費被誇大、遊客的花費被跨國企業接收而無法嘉惠於在地居民、大型競技場在賽後淪為蚊子館、鉅額的花費排擠了城市發展所需的長期投資等等。舉例來說,2000年雪梨奧運原本預估每天會有十三萬名觀光客,實際上只有九萬名。2004年雅典奧運時間蓋的兩千多間選手村,現在有一半是閒置的。2008年北京觀光客的數量比前一年少,舉辦奧運的八月時的觀光客也比前一年八月少。而名噪一時的「鳥巢」每年得花費三億台幣的維護費用。建設保養維修的費用是納稅人在出,但收益全被財團壟斷。

結果就是,越來越多的國家乾脆放棄申辦奧運。1997年全球有12個城市主動申辦奧運,到2013年只剩下5個。甚至,這兩年來慕尼黑、斯德哥爾摩、漢堡居民已紛紛公投撤銷申辦奧運。

但辛巴里斯並不絕望。他認為只要主辦單位能堅守立場,並清楚知道自身的利益所在,改革是可能的(東京奧運正在這麼做)。關鍵在於:城市的整體發展必須先於奧運或世足,而不是為後者服務。

這也是將在2017年舉辦世大運的台北應該參考的原則。世大運的營運應該配合台北既有的都市特色與長遠的發展計畫。已經有的體育館、游泳池是否可以利用?新建的場地能否真的在未來嘉惠當地民眾?台北既有的都市格局與特色該如何做最有效的發揮?在地的產業經濟能否參與?希望本書的出版能夠帶來些許正面的思考與討論。

本文介紹:
奧運的詛咒── 奧運、世足等全球運動賽會如何危害主辦城市的觀光、經濟、環境與長期發展?》。本書作者/安德魯•辛巴里斯;出版社/八旗文化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延伸閱讀:

  1. 全球化下的台灣經濟
  2. 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