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使「議會民主」已經輸出到全世界,但英國人卻未必相信這個體制?
文/白舜羽
國會這主題乍看之下跟生活沒有太大關聯,但近年來世界各地的風起雲湧,大概充分說明了政治即生活,生活即政治的道理,無所遁逃。第一次接觸英國國會是為了接待台灣客人,國會中有各式各樣古老的儀式與傳統:比方說開議時要檢查地窖有沒有火藥;女王使者要敲三下眾議院大門,眾議院議員要相應不理;議院內執政黨與反對黨的距離是兩支西洋劍,不管誰發言都不能越界,避免械鬥致死;進入議院議員不握手,因為握手的目的其實是為了檢查對方身上有沒有藏摺凳,為了相信對方人格所以不握手。進入國會參觀時導覽都會一一解說,除了有趣之外,大概也能感受到這個制度的源流與歷史,並不是一開始就長成現在這樣的。
政治劇《本院》(This House)中有句很逗趣的台詞:「議會民主大概是少數英國出口,尚未被退貨的產品。」之前研讀民主發展理論,硬啃了李普哈特(Arend Lijphart)的專書《民主類型》,也是把「西敏寺模式」放在第一章。當然,源遠流長不代表運作沒出過問題。《本院》的主題就是懸峙國會,講的是七○年代的工黨政府,由於議員人數相當,所以要維持政權成了首要之務,每次投票都得甲級動員,把喝醉的、生病的、出差的,通通抓來投票,唯一目的就是把五年任期撐完,否則不信任投票一過就得解散國會重選。整齣戲的基調很輕鬆,但其實還是回到了正當性的探討:當一個政權漸漸失去正當性時,其運作就只能極力維持組織生存,而無暇他顧了。
議會民主其實對於每個人的要求都很高
前陣子看的另一齣戲叫做《鴨屋》(Duck House),則完全是惡搞之作,講的是二○○九年英國議員的報帳醜聞,什麼雞毛蒜皮的東西都可以拿來報帳。笑鬧過後,也不禁讓人懷疑,這制度真的有比其他制度好嗎?為什麼總是在發生這些烏煙瘴氣的鳥事?曾有個脫口秀藝人說:「英國政治人物的養成歷程就像一年一度的泰晤士河慈善游泳賽,從牛津游到倫敦,只要吃了夠多的屎,最後就可以到達西敏寺。」另一位喜劇演員羅素.布蘭德(Russell Brand)也在最近受訪時,說他從不投票,因為他根本不信任這個體制。
面對這些質疑與迷惑,我從不覺得會有個簡單的答案,或有誰可以清楚地「用文明說服我」。但可以確定的是,議會民主其實對於每個人的要求都很高:會選出什麼樣的人也是因為有什麼樣的選民;對公共議題不關心,那就等著被吃得死死的;只想顧及自己的利益,那別人就不會客氣爭取也是他自己的權益。然而,想要活得像個人,本來不也是件很辛苦的事嗎?有選擇本來就是件很奢侈,需要被維護的價值。這麼說來,這些瑕疵似乎也就不是那麼難以忍受,只是需要恆常的監督與修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