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tterstock_271542806
Photo Credit:Shutterstock.com

物聯網應用才正要起飛!

文/楊惠芬(副總編輯)

從來沒有一種科技,如此接近我們卻又遙不可及。在撲朔迷離中,就開啟了時代新頁。

十年前我們一定無法想像手機不離身「滑滑滑」的日常,竟會是現在每天無時無刻都活生生演出的家常。我們的行為確實改變了,產業發展脈絡也跟著改變了。未來,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也將如此與我們生活的世界緊密相連。

過去這一年,物聯網儼然是科技界最火紅的名詞,不論是晶片商、軟體商、硬體商,還是創投,都喜歡跟物聯網扯上一些關係。然而兩年前,還沒有人可以清楚定義它,也許是因為還不想蓋棺論定的緣故吧,彼時我們姑且以軟硬整合服務來描述;一年前,生態系逐漸浮上檯面,它的樣貌開始變得比較清楚;現在,不論說它是「硬體+」、軟硬整合服務或平台,看官心中都有了自己的判斷評鑑標準。

此刻,當我們談論物聯網,絕對不會有人懷疑它的未來,也不會有人認為它只是曇花一現的詞彙。客觀來看,市場調查機構IDC預測,物聯網市場也將於 2020 年達到 8.9 兆美元;Gartner 則認為到了 2020 年,透過物聯網相連的裝置將突破 260 億台。這些數據指向的未來,似乎為科技典範轉移的躊躇與膠著點燃了希望。

物聯網的發展最早可追溯到 1999 年,近幾年,才真正從概念轉變成實體產品或服務,許多產業因此必須重新定義,技術面與成本面的相繼突破,對物聯網帶來長遠影響。未來,在雲端、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的交互影響與帶動下,物聯網勢必會變得更加迷人,相關應用也將大放大鳴,從各行各業一路延伸到生活層面——那是「物聯網」之父凱文‧艾希頓(Kevin Ashton)在 1999 年提出這個名詞的起點,但卻是他當時料想不到的未來。

「物聯網」的影響絕對不只局限於生產製造端,更大的意義與商業價值將會是那些與生活產生連結的應用與服務,這將是物聯網最後一哩的應用/服務之戰,也是 Google、Apple、亞馬遜衝鋒陷陣搶食的大餅,未來五到十年誰能從中脫穎而出?請看本期封面故事〈物聯網應用起飛〉。

※ 本文摘錄自《數位時代 07月號/2016 第266期》〈編者的話〉,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