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回失落的內在活力,讓下一段關係更健康
文/黃慧娟
我們在生命的每個階段,都在尋找歸屬:幼兒的安撫玩具、小時候的玩伴、上學後的死黨、可以促膝交談的密友、理想與目標;年輕人在尋找伴侶的渴望、焦急與挫折中循環著,邁入中年的未婚者就更為憂慮了,甚至已過40歲了,依舊渴望婚姻,或離婚後一直想再婚的人也不在少數。這都源於人對深厚、真摯、親密的人際歸屬有著深深的渴望。這種深刻歸屬被稱為「家」,現代,我們就必須想辦法組伴成「家」;家不是房子,家是歸屬。
成長過程深深影響一個人的情感發展
探討歸屬之前,必須了解影響歸屬至深的情感發展。在情感慢慢趨於成熟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例如照顧我們長大的父母(保母)、環境、文化與經濟等等,都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影響著我們的情感發展。當我們了解在成長過程中,個人的情感發展受到了什麼樣的影響,才能找尋出內在深深渴望的歸屬關係,進而找到值得投身、委身,或獻身的一個人、一件事、一個理想、一個志業,或一個興趣,甚或回過頭來再次深深歸屬於自己的原生家庭。
首先,就是先找回自我活力。看看哪個小孩不是充滿活力與喜悅的?回憶一下,我們都曾經活力充沛,並有恃無恐地盡情紓發。但在成長過程中,有許多現實讓我們無可避免地受傷,例如父母的疏忽、奶瓶不是太燙就是太冷、聲音刺耳、擁抱不夠、小妹妹出世得太早、大哥哥總是搶走我的玩具等;我們開始因這樣的現實而感到恐懼、難過、失望、受傷,以至內心的活力漸漸流失。
活力,別人不能給你,是激發出你內在原有的活力
從前我們把父母和喜悅及活力聯想在一起一樣,其實,這只是純屬巧合,在我們出生和成長時,也就是在我們充滿喜悅與活力的時候,父母(或照顧者)都恰好在場而已。愛的對象在過去是父母,現在則是情人或好朋友。其實父母或現在的情人並不是那些活力的來源,我們本身就是充滿喜悅與活力的,只因為童年時期由於照顧疏忽所造成的創傷而慢慢流失而已,這個失去的空缺,我們常誤以為需要藉由外界的人事物來幫我們填滿,其實童年沒得到的現在也沒有人能給你,透過別人拼湊自己的人生是緣木求魚,別人不是那一塊你遺失的拼圖,頂多他可以幫你一起找回失物。只要想辦法讓自己活得越真實,就能使自己越有活力。
當有一天碰上了一個人,他無以言喻的吸引著我,其實就是從他身上感受到自己冬眠已久的活力,整個人因此活躍起來,重新感受到完整的自我。但為什麼彼此吸引的感覺會漸漸成了怨懟,因為我們成長過程中的受傷經驗,也會在重獲活力的同時再次被喚醒。例如一位家教嚴謹的女性遇到一位活潑外向的男性,她內在的活潑個性被喚醒,但同時也勾起小時候的記憶:「女孩子應該文靜不可嬉鬧」的警告聲不斷衝撞著她呼之欲出的活潑個性,漸漸的她自己內在的矛盾拉扯轉而變成對他的活潑好動產生憤怒。
問問自己為何被某些特質吸引,如何在自己身上發展出來的活力
所以被吸引的事情發生後,重要的是不斷問自己:我為什麼被吸引?他吸引我的是什麼?我如何在我自己身上慢慢的發展出來這個特質?這樣,這個情感關係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將我們緩緩帶入一段療癒與發展的過程中。雖然說自己的活力自己給,但活力與喜悅必須在人際互動中表現,把握一個穩定的情感關係是重要的。
【自我探索時間】
探索1:今天就找出一項可以讓自己展現熱情與活力的事情來做。並寫作你的活力感受。
探索2:寫下你欣賞同伴的特質是什麼?這些特質帶給我什麼積極感受?我可以如何與同伴一起經營?或如何獨立經營?
本文介紹:
《找到歸屬心靈練習本:心寄何處,情歸何方》。本書作者/黃慧娟 ;出版社/太雅出版社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延伸閱讀:
[not_mobile]
[/not_mob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