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GraphicStock

文創不只是手工、咖啡館,而是要能解決我們的困境

口述/蘇麗媚,採訪整理/盧智芳

 

文創產業若不能開拓、滿足人們真正的需求,就只能停留在「符號」層次,也無法帶動別的產業。

近來有兩個產品很有趣,吸引了我的注意。第一個是斯里蘭卡出現的「防蚊報紙」。由於斯里蘭卡的登革熱疫情嚴重,因此當地將四月七日世界衛生日的前一週訂為「登革熱週」。斯里蘭卡的《Mawbima》報社,先在登革熱週開始時,推出一連串宣傳海報,溝通防蚊的重要性,等到世界衛生日當天,趁勢推出一項全新防蚊工具──把香茅加入油墨,印製出具有防蚊效果的報紙。結果這天發行的報紙不但在早上十點前就被搶購一空,銷售量還提升了三○%。

另一個則是「可以喝的書」。在美國維吉尼亞大學進行研究的化學家泰莉莎.丹柯維琪(Theresa Dankovich),與美國飲水安全公益組織「Water is Life」研發出一種類似化學咖啡濾紙的全新紙材,上面覆蓋銀奈米粒子,能殺死霍亂、大腸桿菌、傷寒等病菌。做成書之後,除了一樣可以在上面印製內容供人閱讀外,把書頁撕下來,放進河水、溪水或井水,每一張紙可過濾出一百公升的飲用水,而一本書可讓一個人使用四年,有效解決落後國家的飲水衛生問題。

若不能滿足需求,文創就只是「符號」

這兩項產品算不算文創產品?當然算,只是它除了「文化」、「創意」的元素外,還加入「科技」和「跨界」。

一方面它解決實際的民生問題,滿足社會中尚未被滿足的需求;另方面,它有足夠的技術門檻,其他人難以輕易抄襲仿效,連帶地也就容易贏得市場正面的回饋。

這觸動我的思考:文創產業中有沒有好生意?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只是在台灣,對文創產業的理解,比較偏向強調產品在設計、美感上的表現,觸動的是感性消費,不是創造生活必需品,所以多半規模不大,彼此差異性不夠,無法成為推動經濟成長的主要動能。

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因為文創產業若不能開拓並滿足人們真正的需求,就只能停留在「符號」層次,也無法帶動別的產業,做更多相乘、激盪,一起提升附加價值。

那要如何打破現階段的框架,找出不一樣的營運模式?

DocHdl2OnPPMtmpTarget

(圖一)圖說:文創產業若不能整合各種元素,開拓並滿足人們真正的需求,就只能停留在「符號」的層次,無法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

四個思考,打破框架

在其他領域,已有很多針對創業切入點的討論,文創這一端反而相對較少。我試著歸納出幾個原則:

首先,要能「在常理中具備不依據常理的思辨和眼光」。很多既有產業的產品或服務,都可能是可以被推翻或取代的。

比如, 美國有位老先生豪爾.迪爾邦(Howard Dearborn)住在緬因州的佛萊堡超過六十年,他家附近有個知名景點「波蘭泉」(Poland Spring),號稱是美國最清澈的泉水,所以美國最暢銷的瓶裝礦泉水就是「波蘭泉」。二○○七年底,迪爾邦召集鎮民,發給前五十個人每人十美元,要他們去買波蘭泉礦泉水,然後把買來的水倒回波蘭泉裡。

迪爾邦此舉意欲為何?他的目的就是向買下波蘭泉品牌、大量抽取地下水的知名飲料公司抗議,呼籲大家重視泉水已經枯竭,地質生態被嚴重破壞的危機,並重新省思「瓶裝水」這項產品的必要性。

像這樣,觀察生活周遭必須更被完善處理的缺陷,先用挑戰觀點去看待,才能找到創新的著力點,然後想辦法去開發更好的替代品,而非自然而然覺得每件事都是理所當然。

第二,要有「在原則中不守原則」的能力與創造力。如果大部分文創產品都是非必需品,能不能把自己的產品變成消費者非買不可的必需品?如果文創產品買回去後大都可以擺很久、顧客很少重複消費,能不能把它變成「拋棄型」,使用完得再次購買,提高使用者對它的依賴和需求?更進一步,能不能讓它成為大眾而非小眾產品,且獨享某些競爭優勢,不是輕易遍地開花、人人都可以做?

第三,這個產品是否切合社會發展趨勢中的某種缺口,不管是整合運用某些閒置資源,或回應一些新興的社會課題?如果能提早發現這些缺口,它就可能是新的藍海市場。

第四,能不能結合環保和珍惜地球的方向?這絕對是未來人類文明發展的大勢所趨,文化跟環境本來就應該彼此互動,相互連結。回頭去看,不管是「防蚊報紙」或「可以喝的書」,不都正和這幾個原則若合符節?

儘管在台灣目前還比較難找到相近的例子,但這應該是我們下一個努力的方向,透過文創產業和其他產業間的交流、對話、跨業融合,催生更多有意義的產品,也擴大文創產業的影響力和面向,文化才能真正落實在生活中,普及在每個人身上。

※ 本文摘自《創意,然後呢?》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