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ce-upon-a-time-719174_1280
Photo Credit: Pixabay

人人要會說故事

文/總編輯 齊立文

從小,我們不管醒著睡前,就愛拉著大人講故事;識字之後,我們自己會找故事書來看;閒來無事,我們甚至還自己編造故事。很多書也提到,人類說故事的歷史源遠流長,彷彿嵌在我們基因裡,就連歷史就是「(男)人的故事」(his+story)所構成的。

我不知道說故事究竟是不是人的天性或與生俱來的能力,我只知道故事有一股天生的吸引力,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要側耳傾聽。那個畫面一點都不難想像,很會講故事的人,身邊必定圍繞著一群人;一堆人聚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就會想要講(鬼)故事。

很多時候,當一場演講或簡報開始有點沉悶枯燥,只要講者說「我舉個例子、我講個小故事」,我就會立刻打起精神,好像那段演說出現了一個新的入口,我願意再次搬張板凳,盯著台上的講者,去到他要帶領我進入的世界。當然,最好是個好故事,否則如果聽完以後讓人覺得空虛無味,可能比不說故事還糟糕。

用個更生活化的比喻來說,大多數人都很願意花個幾百塊台幣,把自己放進黑鴉鴉的電影院裡,用大約 120 分鐘,親臨一個故事情境,不管它是虛擬的情節,或真實經歷的改編。甚至,在大家都說大家不閱讀的時代裡,厚厚的一本小說,往往可以讓人廢寢忘食好幾天。

好聽好看的故事很有魔力,不需要解釋,人人能懂,畢竟在沒有考試壓力、外在約束的情況下,一本教科書和一本故事書,同時擺在你面前,你的選擇很難出人意表。但是,我愛聽故事就好,為什麼「我要會說故事?」

我覺得只要在需要與人溝通的場合裡,只要你的生活、你的工作,涉及到與人互動,就需要具備說故事的能力。倒不是說你隨時都要搬出一套劇本,講一個像是《尋找多莉》或《鋼鐵人》般高潮迭起的故事,而是我們永遠都要在心裡設想,「我想要傳達的訊息,要怎麼說,才容易讓聽者入口(入耳)?」這就是說故事的能力派上用場的地方:為你的「硬知識」,尋找一個「軟介面」。

當主管說「我們一起再把業績衝向高點」,如果沒有一個足夠打動人心的理由,同事大概只會在心裡問:「為什麼?」「做牛做馬到底為了誰?」即使是跟小孩子溝通要好好上小提琴課,也都要給他一個好理由,否則就變成一道指示、一個命令,很難促成真心誠意的行動。

故事,就好像一個觸媒,可能是回應或喚醒了聽者既有的想法,也可能是開啟與發掘了一個全新的、想像的世界,目的都是為了觸及聽者的心,回答他內心的「為什麼」,最後引領他產生共鳴、採取動作。

你可能還想問,說故事有點難,素材不怎麼多,口才也不是太好。這就是這次封面故事可以為你帶來一點幫助的地方。不過,在開始閱讀之前,一定不要忘記,最好的故事來源,就是你自己,還有你的生活周遭;而你的心,你的感官,就是最好的故事捕捉器。能夠帶動你的情緒的事情,通常就會是好的故事素材。

如果還不夠用,你才開始藉助外援,不斷採擷觸動你的心的好故事,擴充你的故事資料庫,好讓你在每一次想要傳達訊息的時候,布下一個鉤子,讓人不但喜歡你說話,還會聽從你的話。

※ 本文摘錄自《經理人月刊 08月號/2016 第141期》〈編輯台時間〉,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