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graphicstock

我們時常自以為「會看人」,但或許我們都太高估自己了

文/尼可拉斯.艾普利

我們對人的第一印象總是形成得迅速又容易,因此對這樣的印象也就深具自信。我們看到一個人,只要五十毫秒的時間──比眨眼的時間還短──就足以對這個人的能力形成印象,這種瞬間判斷影響重大。

在一項實驗裡,政治人物若是在一瞥間看起來比競選對手能幹,贏得選舉的機率就比對方高出許多(約70%),可見這種瞬間判斷會讓人落入極為強烈的立場當中。你的第六感運作得非常快,而且你通常不會懷疑。

你想用「大腦觀測器」窺看誰的心?

要得知你實際的能力如何,且讓我們從一種極為常見也非常重要的心智判讀行為談起:也就是猜想別人對你的印象

日常生活中,我們有一大部分的心力都投注於了解自己如何受到別人的評價,以便藉此營造出適當的形象。你的上司是否認為你才智過人?同事喜不喜歡你?部屬聽得懂你的指示嗎?配偶真的愛你嗎?如果你年輕又單身,那麼更重要的問題也許是:別人是否覺得你充滿魅力?

實際上,知道別人對你有什麼觀感,似乎是一般人最想讀懂人心的原因。

在一項調查裡,史黛佛和我從網路上隨機抽樣五百位美國網友,要求他們想像我們發明了一種「大腦觀測器」,可看見別人的心思。我們要求作答者想像這種儀器能讓他們精確知道別人的想法與感受,然後再詢問他們,想把大腦觀測器用在什麼人身上,以及他們想要藉此得知什麼事情。令我們略感意外的是,那些作答者並沒有想要了解富豪、名人或者權勢人物的心思,絕大多數人想要窺探心思的對象,都是自己身邊最親近的人,尤其是配偶與情人,也包括了上司、家人與鄰居。

值得注意的是,他們想要窺探心思的對象,都是他們理當最了解的人。此外,作答者最想得知的事情,則是那些人「怎麼看待他們」。大多數人都把大腦觀測器當成魔鏡使用,宛如自戀狂。

這種想法其實不錯。想知道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其實是困難到會讓你嚇一跳的事情。

有個以不同群體為單位的實驗,實驗對象必須針對一系列特徵項目,預測群體中的其他成員對他們會有什麼評價。接著,研究人員再把預測結果和其他成員實際上提出的評價拿來比對。

每一項實驗裡使用的特徵各自不同,包括了聰明度、幽默感、體貼程度、防衛心以及領導能力。群體成員的親近程度也各自不同,有些實驗對象的群體成員互不熟悉(例如只在工作面試中見過一次),有些則是非常熟悉(例如長時間共同生活的室友)。

人如果能夠精確知道別人心中的想法,那麼預測結果與實際上的評價就會彼此相符。如果對別人心中的想法一無所知,那麼這兩者就不會有任何相符之處。就統計學上而言,這樣的相符關係可由相關係數衡量,完全相符的相關係數是 1,完全不相符的相關係數是 0。相關係數越接近 1,相符的程度就越高。

先說好消息實驗結果顯示,一般人整體而言相當善於猜測群體中其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在這些實驗當中,預測結果與實際評價之間的整體相關程度相當高(讀者如果有興趣知道的話,相關係數是0.55)。客觀來看,這樣的相關程度與父親和兒子的身高相關性(相關係數約為 0.5)強度相當,可見我們雖然無法精確掌握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卻也絕對不算是一無所知。換句話說,你平均上大概頗為清楚別人對你的觀感。

接下來是壞消息。實驗中也評估人推測群體中個別成員如何評價自己的預測能力。例如你也許知道同事普遍認為你還算聰明,但他們每個人卻其實各有各的印象。有些人認為你犀利敏銳,有些人則認為你不甚機靈。你知道自己的形象在每個人心目中的差別嗎?

答案很明顯是否定的,準確率並不比盲目猜測好上多少(預測結果與實際評價的整體相關係數為 0.13,只比完全不相關略高一點)。你雖然多少感覺得到同事認為你有多聰明,但到底哪些同事認為你才智出眾,哪些同事又不這麼認為,你卻似乎毫無概念。誠如這份研究報告的作者之一所寫的:「人對於特定的旁人如何看待自己,似乎只擁有極其有限的理解。」

不過,這麼說會不會對你的人心判讀能力太嚴苛了?畢竟,才智與可靠性等特質很難精確界定,所以在這些模稜兩可的特質上難以猜測出別人對我們的評價,也許並不令人意外。要是預測其他比較簡單的事情呢?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後,你懂得待在那些對你面露微笑的人身邊,並且避開那些對你吐口水的人。你一定比較知道群體裡的哪些人喜歡你,哪些人討厭你,對不對?

恐怕不對。前述實驗發現,人對於群體中哪些人喜歡或不喜歡自己,預測的結果比起隨機猜測好不了多少(這方面的平均相關係數僅有 0.18)。你的同事當中有些人喜歡你,有些人不喜歡,但我不認為你會知道他們分別是哪些人。

第六感所面對的主要挑戰,在於別人的內心思緒只會透過表面上的表情、姿態及言語透露出來。人類不但演化出藉由表面線索推測實際狀況的能力──判讀人心,也發展出利用外表誤導別人的技能──瞞騙、詐欺。

只要是被人問過:「我穿這條褲子,屁股看起來會不會很大?」這個問題的人,都知道你對別人說的話並不一定反映你真心的感受。儘管如此,研究人員卻一再發現,我們對於別人是否說了實話的猜測,實實在在就只是猜測而已。

一群研究人員評估了數十年來的研究與幾百個實驗──那些研究與實驗的目的,都在於衡量人有多麼善於分辨實話與假話──結果發現人察覺欺瞞的能力,僅比隨機拋擲硬幣好上幾個百分點:一般人察覺欺瞞的整體準確度只有 54%,而隨機猜測的準確度則是 50%。

這種錯誤可不是開玩笑。有時候,這樣的錯誤可能導致嚴重後果。英國首相張伯倫在任期間,相信了希特勒在一九三八年保證捷克斯洛伐克能夠維持和平的說法,於是建議捷克人不必動員軍隊。張伯倫表示:「儘管我覺得他的臉上流露出冷酷無情的個性,卻在他做出承諾的時候認為這是一個說話可靠的人。」他錯了。希特勒其實騙了他,因為當時希特勒已經動員軍隊準備攻打捷克斯洛伐克,只需多爭取一點時間,以確保能夠一舉徹底打垮對方。

※ 本文摘自《為什麼我們經常誤解人心?》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