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或失敗差別不在基因、更不會是運氣,而是在於……
Photo Credit: Pixabay

成功或失敗差別不在基因、更不會是運氣,而是在於……

整理‧撰文/陳書榕

身為讀者的你,常常讀著成功者的故事、看著有成就者的奮鬥歷程,這個困惑肯定在你的心頭出現過:「一群人在相同的環境、資源下成長,為什麼有的人在各領域都表現得相對傑出、有的人失敗?」

科學家也試圖為這個疑問找到解答,史丹佛大學意志力科學課程教授凱莉‧麥高尼格(Kelly McGonigal)在《輕鬆駕馭意志力》中提及,曾有心理學研究意欲探知「能使人生變得正向的因子有哪些」,他們蒐羅了相關資料、扣除掉受試者的個人特質外,整理出二個共通點,「一是智慧、二是自制力。」麥高尼格指出,目前並沒有研究給出任何方法「可以有效增進人類的智慧。」但值得高興的是,我們已經找到了訓練人類自制力的技術。

從孩童抵抗棉花糖誘惑的研究中,科學家找到培養自制力的關鍵。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在史丹佛大學任教時,3 個可愛的小女兒先後出生。在女兒們出生前,他一直都做好「天底下所有的孩子都是衝動、不能照顧自己、只圖眼前滿足的生物」的心理準備,但沒想到,他的女兒們表現奇佳,「她們多多少少都能做到耐心等待自己想要的東西。」

女兒們怎麼會「異於常人」,懂得等待?這個問題啟發了米歇爾的研究,「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我們會願意等待;什麼樣的情況下,人又會失控?」於是在 1960 年代,他在女兒的學校、史丹佛大學內的賓恩幼稚園策畫實驗,讓幼童試著抵抗點心的誘惑,等待一段時間以獲得更多獎勵。再逐一調整前端等待的時間、要給的獎勵等實驗環節,設計了經典的棉花糖實驗。

發現「延遲滿足」行為,與人生成就的正相關

據棉花糖實驗的結果,約莫有 30% 左右的兒童願意「延遲滿足」(delay gratification)。米歇爾進一步分析這群孩子如何在這段時間內,成功等待獎勵出現,他發現有些孩子會故意不看棉花糖、有人哼歌、有人乾脆放空。他認為這些行為的背後,其實暗含了這群孩子已經逐漸學會各種「自我節制」的策略,藉著讓自己分心、減輕誘惑的魅力。

這個研究在當時並沒有引起學界注意,米歇爾也坦承,後續的追蹤實驗也是無心插柳,因為他並不認為學齡前兒童願意等待第二顆棉花糖的意願,和他們將來的成就相關。

過幾年才發現,這兩者之間或許有點關係,最終開啟了長達 50 年的追蹤測試。米歇爾透過問卷及訪談等調查當時受試者的家長、師長及朋友,發現當初「願意等待」的兒童,長大之後無論是在考試、健康狀況或人際關係的表現,相較於另外一群「不願等待」的孩子們,都來得更好。米歇爾推論,「懂得運用策略來延宕滿足的這群孩子,在未來能夠更清楚自己的目標、也願意為了目標多盡一份努力。」

2009 年,米歇爾與華盛頓大學教授莊田佑一,再次組織了一批在認知神經科學耕耘已久的學術團隊,希望透過腦部的核磁照影技術,研究棉花糖實驗受試者的大腦機制是否真的有所不同。調查結果顯示,那些在學齡前「願意等待」的受試者,其主導控制程序、衝動行為的腦部前額葉皮層活動確實較為活躍;相反地,那些比較不能等待的受試者,腦中屬於比較原始、與快感及成癮有關的皮質下腦區(包括杏仁核和腹側紋狀體)在面對誘人的刺激時,反應確實較大。

改變誘惑在腦中的想像,對衝動行為可產生嚇阻力

這些實驗結果震撼了學界,也給眾人兩個重要的提點。第一,該研究徹底推翻了「自制力與天生的個性有關、是不可學習」的說法,命運並非由基因決定。因為我們只要懂得提高前額葉皮層的活動力、抑制皮質下腦區導致的衝動行為,便可以有效提升自制力。

第二,米歇爾重新詮釋了「誘惑」對人類的定義。因為在長期研究中發現,只要「我們可以改變誘惑在心裡呈現的形象,誘惑便不再『誘惑』,」也使得拒絕變得容易,從而找回自制力。

米歇爾以自己為例,他有陣子發現自己特別容易皮膚搔癢,起了紅疹後給醫生診斷,醫生斷定這是「乳糜瀉」(celiac disease),是一種腸道腹瀉疾病,雖然有點效用,但仍有不定期的溫和發疹。

後來米歇爾在某次閱讀中發現,乳糜瀉的發病來源其實是對小麥內的「麩質」(gluten)過敏,只要戒斷相關飲食,就可以大幅降低過敏機率。

這件事情發生在 1985 年,事隔25年後有愈來愈多的人發現自己患有乳糜瀉,因而堅持實施「無麩質飲食」(當然也包括米歇爾在內),這在以小麥為主食的歐美國家來說,是很難想像的事情。

米歇爾表示,從這個例子來看,人要產生自制力其實一點也不難,只要你能在腦海中將「麵包」與「好吃」斷開連結,將「麵包中的麩質」與「癢」「發病」跟「吃不完的藥物」聯想在一起,原本誘惑的價值便瞬時改變了,從前那些美妙的食物,更從蜜糖化身為毒藥。

時時思考你真正的目標,對眼前誘惑就有免疫力

所以,一個人會成功或失敗,箇中差別不在基因、更不會是運氣,而是在於你懂不懂得自我控制、願不願意為了更大的目標而忍耐痛苦、抵抗誘惑,從而真正達到「選你想選的、做你想做的」境界。

「人不能被棉花糖控制,反而是要試著控制棉花糖,」米歇爾提醒,過度忍耐、從不滿足自己的慾望也不對,反而是應該要釐清「我真的想吃嗎?」「我現在可以吃嗎?」等問題,讓自己靜下心來想一想,現在的選擇與決策,究竟是不是深思熟慮後所得到的結果。

這次主題學習,我們從頭開始拆解這個經典的棉花糖實驗,讓你一次讀懂該研究的精神與發展脈絡,並從中精煉出你立刻可以上手,並且能夠運用在生活、工作中任何地方的5個策略。

最後,再從商場上學習實戰心法,看美妝用品寵愛之名的創辦人吳蓓薇,如何拒絕與 LVMH 集團旗下頂級美容通路絲芙蘭(Sephora)的合作機會,最後達到更大的市場目標;了解仙草影像創辦人陳奕仁,從一年磨十劍到一年磨一劍的心路歷程,最終製作出五月天〈頑固〉MV,達成 500 萬點閱率的驚人成績;再看義傑行銷創辦人林義傑,如何挺過奇險達成絲路萬里長征,成為台灣史上第一的超馬選手。

要相信,走向成功或失敗,決定權其實一直都在你自己。

棉花糖實驗之父:找到擁有自制力的重要因素

1930 年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的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1938 年移民至美國紐約。他攻讀完臨床心理學後,於 1956 年獲得了俄亥俄州立大學博士學位。畢業後,米歇爾先後在科羅拉多大學和哈佛大學教書。

一直到 1962 年,米歇爾以社會學習理論為基礎,開始與另一位心理學家阿爾波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探討人格發展的議題,並於 1960 年代末期,以學齡前孩子為研究對象,在史丹佛大學的賓恩幼稚園進行測試,著手進行讓他聲名大噪的棉花糖實驗。

米歇爾身為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家,研究領域主要為人格的結構、發展過程、差異,以及自我控制。他在專業領域上的貢獻,曾在 2002 年美國《普通心理學評論》的調查中,被名列為 20 世紀最傑出心理學家的第 25 位。

而棉花糖實驗不但成為心理學史上極為重要的實驗之一,還獲得腦神經科學界的高度關注,讓外界對於「自制力對人的影響」有了全新的認識,不只從心理學來看自制力與人格發展的關係,還能以科學觀點出發探討前額葉皮質如何控制自制力,讓各領域的專家學者開始從更多角度延伸思考棉花糖實驗的重大發現。(整理/葉冠玟)

資料來源:《增強你的意志力》,經濟新潮社;《韌性》,時報出版;《忍耐力》,時報出版

※ 本文摘錄自《經理人月刊 10月號/2016 第143期》,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