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常放任自己當魯蛇無妨,但一旦有了目標,除了決心,也需要策略和想法!
文/總編輯 齊立文
眼前有一塊蛋糕,一塊你一看到就會想要立刻吞下去的那種甜點。有人說,先忍著不吃,15∼20 分鐘之後,可以吃到兩塊美味的蛋糕。這很難嗎?你大概會這樣問。
同樣的情境,拿去問一群三、五歲的幼兒。對於一看到糖果點心就會興奮大叫、心急如焚的孩子來說,要他們待在密閉空間裡,獨自一人,面對著喜歡吃的甜點,一伸手就可以拿來吃掉,卻要忍受一、二十分鐘,確實很難。測驗結果,有些孩子可以撐到大人來給他第二個點心;有些一口就吃掉了。
看到這裡,還是沒什麼大不了的啊,吃掉就吃掉嘛!問題來了,追蹤這些孩子日後的表現,學者發現,可以忍到獲得第二份甜點的那些孩子,長大後多半功課比較好、身材比較緊實,甚至到年過四十時,腦部結構也不太一樣。自制力(self-control)較強、可以延緩滿足(delay of gratification)的孩子,大腦中用來解決問題、創意思考和控制衝動行為的區域「比較活躍」。另一群人大腦比較活躍的區域,則是「跟欲望、快感和成癮有關」。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經典實驗:棉花糖測試(Marshmallow Test),由當代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之一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在1960年代所進行。近半世紀以來,米歇爾除了持續追蹤當初的受試者,也不斷展開新研究,想要更進一步驗證「延遲滿足」和「成功人生」之間的相關性,並且在 2014 年出版《忍耐力》一書,也釐清關於棉花糖測驗的誤解。
有人質疑,米歇爾當年的研究樣本太小或同質性太高(都是史丹佛大學的教職員或研究生的孩子),無法推導出科學的結論。米歇爾的回應是,「測驗」必須被加上引號,重點不是做實驗,而是想知道孩子們在面臨誘惑時,會做哪些事來自我控制。有人質問,會不會有些願意等待的孩子,本來就不太愛吃棉花糖、Oreo 之類的甜食,所以比較能夠抵擋棉花糖的考驗?米歇爾指出,糖果不是主角,關鍵在於觀察孩子們如何控制自己,達成目標。還有學者認為,米歇爾的實驗中,小孩子對研究人員都有一定程度的信任,孩子相信大人時間一到就會回來;也有人反問,懂得忍耐的孩子會不會只是比較懂得察言觀色、預期大人期待他們做出什麼樣的回應,甚或比較聽話、服從權威?
針對這些反饋,米歇爾表示,他的研究目的是在了解人們「抗拒誘惑的策略」,以及這些策略是不是可以學習?你我或許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考試前真的很想跟同學去玩、更想打電動睡覺,卻苦撐著把書讀完;工作真的很苦很難,還是咬緊牙關挺過去。對於這樣人來說,我們不在意這些行為最後換得了什麼,而是想探索「能夠暫且放棄安逸、跳脫舒適的驅動力」是什麼?
我們寧願相信米歇爾所說,「與自我控制更有關係的是決心,但是它也需要策略和想法,還有目標和動機的多方配合,我們才更容易行使意志力,並且堅持下去(我們稱之為毅力)。」因此,你決定當個快樂的魯蛇,奉行及時行樂的人生觀,一點也不需要害羞或自責;你需要的只是,當你心中有美好的未來樣貌、嚮往的人生境界、渴望的事業目標,無法一蹴可幾,會碰到很多考驗難題,你能夠拿出意志力和毅力,撐到達標的那一刻。
※ 本文摘錄自《經理人月刊 10月號/2016 第143期》〈編輯台時間〉,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