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graphicstock

家長也許會質疑,處罰就是處罰,有必要那麼麻煩嗎?

文/許雲傑

處罰主要的目的,是要孩子們知道他們的錯誤,並協助他們找出犯錯的原因。目的不是要孩子們害怕,而是要他們知道錯誤。

原本,朋友計畫在小孩下課後來家裡午茶,等到的卻是一通電話,孩子被Detention(留校察看),因此朋友感到抱歉,需要臨時取消來家裡享用阿里山高山茶的機會。

Detention,中文有人翻成「留校察看」,但是在亞洲國家,留校察看的意思,通常是指給犯大錯的學生,退學前再一次反省的時間,我們稱之留校察看,但是在澳洲,這種情形我們稱之為Probation。因此,關於 Detention,把它翻成「留校反省」,好像比較恰當一點。

澳洲的 Detention,意思是指當孩子嚴重違反校規或班規時,在放學後,會要求孩子們到一間特別的教室,要孩子在裡面反省,思考他們的過錯。其實,有點像思考角落的擴大版本,但是時間通常是在放學以後。

內人曾經在澳洲當地與 IB 系統的國際幼兒園與小學教過書,現在轉任到澳州當地的中學擔任 ESL 英文老師,接觸過許多學校。因為朋友的事件,我突然很想知道,澳洲的學校,到底是怎麼樣處罰孩子的?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處罰是無法避免的一環,雖然我們總是盡量的避免這個過程,但現實中,卻總是逃不開它。

「老婆,妳們在學校都是怎麼處罰孩子的?」我很有興趣的問著。

「處罰?」內人有點訝異,我怎麼會問這個問題。

「對啊,就是處罰(Punishment)。我意思說如果孩子不乖,妳們在學校都怎麼處理?」我不經意的回答。

「就是思考角落啊,請孩子們到角落去反省。」內人想了想,回答說。

「沒別的嗎?」我問。

「我想想,課堂內大部分都是用思考角落,請孩子們去反省。最多,可能會用不准孩子們做一些他們喜歡的事情來處罰。」內人想了想,回答說。

「如果還是很不乖呢,頑劣到你處理不了呢?」我繼續追問。

「那就 Detention 了啊,或是連絡家長,或是請校長出面了。」內人想了想,回答說。

「我們用正面獎勵的方式比較多,例如設立榮譽角落、獎勵貼紙、當眾誇獎孩子們、給一張小獎狀、多稱讚、聊勵志的小故事等等。」內人繼續說。

我心想,問她澳洲用什麼處罰的方式,結果講不出來,但是正面鼓勵的方式倒是列舉了不少。

「處罰是有必要性的,但我們主要還是用比較正面與積極的方式吧。當孩子習慣處於正面積極的環境時,你只要一給孩子們處罰,孩子們馬上會有很強烈的感受,知道他們錯了。」內人說。

「那情形就好像一群習慣冷水的人,你要他們放手到冰水中,他們不會有太強烈的感受。但如果習慣溫熱水的人,你要他們馬上放手到冰水裡,他們馬上會被冰的哇哇叫,一樣的道理。」內人補充說明。

「而且,處罰主要的目的,是要孩子們知道他們的錯誤,並協助他們找出犯錯的原因。目的不是要孩子們害怕,而是要他們知道錯誤。所以,千奇百怪的處罰方式,其實是沒有太大的用處的。同時,處罰與各式各樣正面鼓勵孩子們的方法,應該是交相並用的。」內人做了個結論。

聊了一會,突然發現,我很喜歡這個比喻,當一群習慣於冷水的人,你要他們突然將手放到盛滿冰水的盆子裡,他們雖然會覺得很冰,但不會有太強烈的感受。但一旦我們讓習慣溫熱水的人,突然將手放進到冰水裡,他馬上會有很強烈的不舒服,感受到強烈的教訓。

教養,也是一樣的道理。如果大人們平常不懂得用適當的言語教導孩子們,而是讓孩子們活在負面的情緒與謾罵的言語裡,一旦孩子習慣了負面的環境,有一天,大人們會發現這些孩子,怎麼教都教不會,怎麼罵都罵不醒。因為這些孩子們的心,已經習慣了冷水,水再冰一點,似乎也無關痛癢了。

相反的,孩子們如果是在鼓勵與正面的環境下長大,就像習慣溫熱水的孩子們,當他們犯了錯,一點點的冷水,就足夠讓他們反思與檢討了。

澳洲的教育,就像冷熱水交互的例子,以溫熱水為主,冷水為輔。它讓孩子們處於舒適積極的溫熱水中,但一旦孩子們真的犯錯,還是該去洗洗冷水。

思考角落與罰站

思考角落的執行,比單純的罰站,多出了尊重與細膩,而那多出的那一點點部分,代表孩子們能感受到的關愛。

什麼是思考角落呢?澳洲的很多老師,都會在教室的一個角落,擺一張小課桌,放一張小椅子,上面貼著「Thinking Corner(思考角落)」。桌上子什麼都不擺放,空空蕩蕩的。

一旦孩子行為有些偏差時,老師會先糾正孩子們,但是當孩子仍不聽勸誨,依舊我行我素,這個時候,老師們會很「嚴肅」的「請」不乖的孩子到思考角落去罰坐。有的時候,會讓孩子什麼時候都不做,只是單純讓孩子們思考自己犯錯的地方。有的時候,有些老師會給孩子們紙筆,要孩子們寫下自己犯錯的地方,罰錯兼罰寫。再嚴格點,不但要罰寫錯誤,而且還要孩子們寫下改進的方法。

「思考角落」與「罰站」,兩者最大的不同處,我覺得有三點:

首先,是事前的布置。特別讓接受處罰的地方獨立出來,儘管只是簡單的多一張桌子和椅子,以及一張用白紙書寫整齊,但是就是這個多出來的一點點簡單,就能讓孩子們感受到明顯不同,感受到老師的認真與嚴肅。孩子們其實是相當單純且敏感的,只是我們大人常常過度重視或是忽視他們的感受,造成孩子們在個性上不同的發展。

這就好比我們到別人家裡拜訪,主人熱情的端出一杯熱茶招待,與連白開水都沒有的情境落差,就是那麼一杯茶,我們大人就能有很不同的感受,更何況孩子?

其二,老師是「請」孩子們去坐著,與「叫」孩子們去罰站,中間有大的差異,卻也有很大的模糊地帶。不過,我看過一篇有關思考角落的教育文獻,裡面有提到一點頗令我贊同。這篇文獻有提到,不管老師有多生氣,在命令孩子過去思考角落時罰坐,無論如何,請記得加一個「請」字。有加「請」字語與沒有加「請」字,對孩子而言,會有落差很大的感受。有加「請」字的處罰,能讓孩子仍能感受到尊重而不會產生恨意,有時常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後,其實所謂的「隔離法」,主要的目的,應該是要讓孩子們「反思」,而不是要給孩子們體罰,既然目的不是體罰,那麼,罰站與罰坐其實就沒有如此大的差別了。而且,罰孩子坐,有時候也是保護老師的一種方法。既然教育法規規定不能體罰,罰「坐」也能達到罰「站」的目的,何不罰「坐」就好?如此一來,也減少家長們找議題趁機發揮的空間。

一個小小的思考角落,其實布置起來真的不難,重點是這個角落,不只是正式的學校課堂裡可以使用,作為父母的,一樣也可以在家裡使用。許多家長們也許會質疑,處罰就是處罰,有必要那麼麻煩嗎?但是我認為,那不是麻煩,思考角落的執行,比單純的罰站,多出了尊重與細膩,而多出的那一點點部分,代表孩子們能感受到的關愛。那種關愛,孩子們感受得到。許多地方或是許多父母,對孩子們的教導之所以成功,不就是在一些我們看不到或是沒注意到的地方,特別的加以關懷。

 

本文摘自《不在紙上的教育》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