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graphicstock

德國的幼稚園,不能教算術,不學本國字母,更不用說學外語了

文/劉威良

我的兒子丹尼還在幼兒園就讀時,有一天放學回家他很興奮地念著口訣,並伸出一隻拇指比一,接著另一隻手也伸出拇指比一,然後兩手拇指擺在一起說二,最後口中念著:「一一二,急難救助撥打一一二。」當天他還拿出我們廢棄的醫療急救箱裡的繃帶,有模有樣地纏繞給我看,並且很驕傲地讓我看看他得到的急救課程上課證明。

是啊,我應該為他感到驕傲,因為他學到了人生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課,雖然他還不會認字也不會算術。

Kindergarten 是英文「幼兒園」的意思,但此字其實是德文,德文的幼兒園正是 Kindergarten,意思就是孩童花園。會用這個字當英文,可能是德國的學前教育發展比英國早或辦得很好的原因吧!

德國的學前教育,不能教算術,不學本國字母,主要是訓練孩子如何與人好好相處,如何自立不耍賴,更不用說不教外語了。而特殊理念的教育方式,如蒙特梭利與華德福是可以在幼兒教育中實施的。

托兒所所收嬰孩的年齡層是從嬰兒到年滿三歲前,主要學習自己上廁所、穿脫衣鞋及吃飯,還有與大家一起玩,著重在生活教育方面。自從我的小孩在兩歲不到時去上托兒所後,他就逐漸學會自己穿脫衣服與鞋子,而且還很引以為傲,不要大人幫他;足兩歲後,他也不再需要尿片。

德國的幼兒園除了教導小孩如何懂得與人相處外,也提供安全的環境讓孩子大力盡興地遊玩,這是幼兒園的主要任務。他們對幼童並不特別呵護,而且規定孩童每天一定要到戶外呼吸新鮮空氣,即使是氣溫零下的冬季,父母還是要準備讓孩子外出弄髒可替換與保暖的雨衣、雨鞋,讓孩子可以毫無顧忌地在外面遊玩奔跑,不怕弄髒或受凍。孩子的衣物髒了、濕了沒關係,因為體驗最重要。

德國的幼兒園都設置有大花園,花園中有小屋,可以捉迷藏;有沙地,可以堆沙,沙地裡也有抽水設施,以及蜿蜒的水管讓水流出,讓小孩在夏天可以混水玩沙,讓孩子體驗沙與水的各種遊戲。沙地裡一定也有玩沙的各種模型、水桶,沙地上是自由想像的建築區,有城堡、河道、沙洲,還有一窩一窩不知道是什麼造型的模型,這裡是小孩最愛的地方。

幼兒園老師擔心孩子剛進托兒所和幼兒園時會不適應,因此希望父親或母親在剛開始入學時可以留下來陪同孩子學習,並每天減少一點陪同時間,等到孩子適應了再離開。幼兒園期間,老師不教孩子學習字母,而只認識自己的名字。

他們花很多時間做手工藝、摺紙、捏黏土,學習用手完成各種好玩的東西,當然也會有唱歌、跳舞等表演活動。每隔幾個月學校還會安排戶外教學,例如去消防站了解消防隊員的工作或動物園。

幼兒園的孩童出外都是一起搭公車或火車,學校沒有校車,所以孩子上學時也是家長要負責接送。其實讓父母接送孩子,也是讓孩子與父母有相處的時間,同時也節省了校車的花費。德國的學前教育不會教算術,丹尼五歲回台灣上短期幼兒園時,因為幼兒園已教乘法,他聽不懂,上課時只能東張西望。到了中午又非得午睡,這令他感到厭惡。

因為德國幼兒園的教育,是相當尊重孩子的,想午睡的人可以去睡,不想睡的孩子則必須到另一個房間,安靜地看畫冊、拼圖、做自己的事,不可以說話吵鬧。這讓孩子學習到因為自己被尊重,所以也會尊重別人睡眠的需要。不過托兒所的孩子都會睡午覺,午覺時間老師會講睡前故事,耐心地哄孩子睡覺。幼兒園老師有特別的事要告知家長時,會用口頭交代或郵件,爸媽在接孩子放學時就會看到。

托兒所的孩童從幾個月大到兩歲都有,費用比較貴,大約是二百到兩百五十歐元之間(約八千至一萬元新台幣);而台灣的幼兒園每學期需要一筆約新台幣一萬二千至一萬五千元的註冊費,再加上每個月的月費五千至八千元,平均一個月至少八千起跳,在德國所得高於台灣近兩倍的情況下,台灣父母的負擔等於是德國的兩倍。此外,德國還有兒童津貼,一個孩子一個月可以有新台幣約八千元的補貼,但台灣沒有,所以台灣家長的負擔是更重的。

幼兒園是培養孩童品格的開始,而台灣面臨少子化的問題,各縣市政府不僅應該為鼓勵生育提供獎金,在學前教育上更應該減輕父母的負擔。孩子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只要國家人民的品德教育做好,即使將來不一定人人都會成為菁英,但也都會是社會的良材,基於這樣的理念,幼兒園教育確實攸關國家人民的素質,實有大力補助的必要。

※ 本文摘自《借鏡德國》,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