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怕禿頭女怕肥!重點是要養出好血氣!
文/杜淑貞
養生之本
「氣」是由「气」加「米」組成,代表新鮮空氣再加上各種食物就變成氣。氣在體內起推動血的作用,人的生命才得以維持。
氣分先天與後天之氣。先天之氣稱為元氣;至於後天之氣則來自兩方面:自然界的清新空氣,以及飲食所得的營養。呼吸與食物是維持人體運作最基本的物質,先天條件好,而後天又調理得宜,你就會比人健康及長壽。相反地氣不夠,身體動力自然不足,於是出現面青脣白、爬樓梯易喘、說話無聲無氣、容易感冒、常覺疲倦等氣虛的表現。
中醫說氣能生血,因為血要靠氣的推動才能運行。當血氣兩者合而為一,便成為整個身體循環的支柱。所以如果想要少病少痛,以至健美並得,先要養好血氣。
1.1 血氣大測試
近年來很熱衷參與同學會,人念舊也懷舊,與久別重逢的老同學聚首,需有點眼力及聯想力,才能把那些年的你與今天的你劃上等號。我想大家很喜歡聽到的一句話肯定是「你竟然跟讀書時的樣子、身形都沒變!」任誰聽到這句話都必然暗暗自滿。
男怕禿頭女怕肥!所以這些年來我一直警惕自己要以食、養、運動來作為自己的天然防腐劑,讓年齡在身上不留痕跡。要天天容光煥發、精神奕奕,中醫強調首要養生祕訣是養好血氣,有諸內形於外。在這裡先給大家做一個測試,看你的血氣指數如何。
- 容易頭暈,甚至偶爾會覺得天旋地轉
- 頭髮脆弱,易乾澀、易分岔
- 脣色偏白,臉色差
- 皮膚乾燥、暗沉
- 眼睛乾澀、視力模糊
- 小腿易抽筋
- 指甲泛白無光澤,容易斷裂
- 若是女性的話,月經量少,月經不定期
- 冷風一吹便不舒服
- 爬樓梯容易氣喘
- 說話聲音微弱
- 四肢冰涼
- 易肚瀉、大便不暢
- 容易反覆感冒
- 呼吸不暢,易咳易喘
- 經常感到疲倦,常有睡意
測試分析
第1至8項評估你是否血虛,而第9至16項則評估你是否氣虛。
若你在前8項中超過4項,代表你有輕度至中度血虛,要特別注意透過飲食補血;若前8項全中,便必須找中醫好好調理;同樣地後8項中如果超過4項,代表你氣虛,要多加運動及以飲食補足,後8項也全中,代表你若是三十歲卻有著七十歲的體能。
你在16項中得愈多,代表你血氣情況愈不理想。
1.2打開補血氣之門
中醫有一大堆專有名詞,例如血氣,大家覺得很抽象很枯燥,說穿了其實是一套生活哲學。而這套養生哲學源自《黃帝內經》。《黃帝內經》就好像《聖經》一樣,是由很多人共同撰寫而成的,裡面談到的知識,是生命科學的最早研究,很多養生概念、知識,在這本幾千年前的著作中已經有答案。
《黃帝內經》 第一篇,就是養生經,「養生之道,道法自然」,用現代人的語言,養生就是指陰陽平衡、飲食有節、生活有規律。
《黃帝內經》提出,人的生理周期,有所謂「女七男八」,女孩子七歲換牙,頭髮長齊;十四歲月經來潮,有生殖能力(當然現代人或因營養豐富而早熟,月經可能更早來);二十一歲發育完成,身高到了極限。二十八歲身體處於最佳狀態;三十五歲身體機能開始轉弱,生育能力減低;四十二歲面容開始憔悴,頭髮稀疏,皮膚狀態差了;四十九歲,即是第七個七,更年期到,生育能力便會停止。
至於男士,生理周期是八的倍數,十六歲排精,二十四歲成熟,男士一樣有更年期,但比女士遲,要到八個八,即是到六十四歲才不再排精。由此可見,身體有一個自然定律,違反了,身體就易出亂子。
氣推血行,相輔相乘
調陰陽、治氣血就是保持這個自然定律的最好方法,所以中醫重視氣血。「血」是什麼?你比較容易理解,因為血能實際給你看到,大家都有過抽血、驗血的經驗,西醫如果發現你貧血,會給你鐵劑補血,提醒你多吃鐵質豐富的食物。但「氣」很抽象,中國功夫講氣,太極講氣,外國人眼中的「氣」是中國文化特有,既深奧又難猜度、難衡量的學問。
中國古代哲學認為「氣」是構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質,宇宙事物都由氣的運動變化產生。氣亦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人體需要有陽氣,猶如大地要有太陽,太陽若沒有在軌道上正常運行,大地就陷入混亂狀態,人體的氣若沒有正常在體內運行,人的健康就出問題,最後氣絕就身亡。
氣與血的關係密不可分,血要依賴氣而行,有所謂「氣行則血行」,血分布全身,血液運行要在心肝脾肺等器官配合下才可完成,中醫講求的正是這種互相協調、互相平衡的關係。
人要有健康身體,養好氣血就成為一把最重要的鑰匙,希望透過本書,跟大家分享一些養生基本功,讓大家身體氣血能活躍起來,讓你的美麗與神采由體內散發,成為一個真正有血有肉的人。
本文介紹:
《養出好血氣,做享瘦美人:行氣、補血、調經、養顏全方位中醫調養與食療》。本書作者/杜淑貞;出版社/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