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線經營,面對台灣困境
文/吳琬瑜
十月中旬,前往新加坡採訪,晚上空閒時去了萊佛士酒店的 Long Bar,點了一杯 Singapore Sling 搭配兩袋帶殼花生,享受這南洋國度的經典飲料與異國情調。
我和在新加坡進修三個月的《天下》資深撰述黃亦筠聊著,這個國家正歷經創國五十年來最嚴峻的危機:二○一六年新加坡經濟成長率跌破二%,和台灣並列亞洲四小龍的倒數兩名。年中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國慶演講時,身體不適差點跌倒,大家開始議論紛紛,誰是下一任總理?
IMD 競爭力排行名列前茅的模範生遭遇前所未有的挫折,經濟數字衰退、政治接班不明,但是採訪一輪之後卻發現,他們不如想像中的悲觀,以長期的成長策略面對困境。
短期救急 vs. 長期佈局
同樣在低谷,面對未來,台灣推出「五加二產業」創新計劃,最近又外加數位經濟、文創產業兩個項目,所以變成「五加二加一加一」,資源多頭分散,且急於在短期見成效,以挽救下滑的施政民調。
而新加坡的成長戰略只有一個,是二○一四年李顯龍所宣布的「智慧國家」十年計劃,集中火力打造全球最完善的數位基礎建設,鎖定未來製造、交通、醫療及金融。一六年,李顯龍對人民說,「新加坡經濟確實成長緩慢,但國家並未陷入危機;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個救急配套,而是長期成長戰略。」
採訪結束離開新加坡時,樟宜機場第四期正在大興土木,第五期航廈也預計在二○二五年完成,將成為一個智慧化的全球轉運中心與先進製造中心。到目前為止,成功引進了世界級的外資落地投資。本期特別企劃正是「面對困境,台灣看短、新加坡看長」。
本期封面故事「台股能否重返榮耀?」,探討外表華麗、內在空虛的台灣股市,對台灣、企業、投資人造成什麼影響?
台股的光與影
一六年,台股漲幅位居全球主要股市第七,成交量、周轉率卻創下歷史新低;外資大買台股,居新興市場之冠,內資卻全數退場觀望;台股登上九千點歷史新高,台灣股民卻無感。
究竟台股出了什麼問題?當眾人滿心期待一七年是否有機會迎來第五次萬點行情之際,如何健全台灣的資本市場,才是當務之急。《天下雜誌》副總主筆嚴珮華帶領記者與研究員,為大家細說分明。
在充滿不確定的一六年,謝謝讀者一年來的支持、批評與鼓勵。聖誕節與新年即將到來,本期「Off 學」準備了豐盛料理,教你如何在家煮義式聖誕大餐,與家人朋友一起共度美好時光。
※ 本文摘錄自《天下雜誌 第613期 2016/12/21》〈編者的話〉,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