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貓空與貓咪的關係是?
文/翁佳音、曹銘宗
台北市文山區指南里的貓空,自清代以來就是北台灣重要的產茶區,一九八○年後發展成為著名的貓空觀光茶園。貓空纜車在二○○七啟用,簡稱貓纜,二○一三年還由 Hello Kitty 凱蒂貓代言。貓空的地名與貓有關係嗎?
貓空地名的由來,常見的說法是:此地因河流沖刷在河床上形成很多「壺穴」,即凹凸不平的孔洞,台語稱之「皺空」(Jiâu-khang 或 Liâu-khang),後來被錯寫成發音相近的「貓空」(Niau-khang)。
《台灣堡圖》中的「皺空」
這種說法聽來有點勉強,卻已流傳多年。事實上,台灣的壺穴地形以基隆河流域的溪谷最多,在最密集的基隆市暖暖區,也沒聽說有「皺空」的地名或說法。因此,當我們查閱《台灣堡圖》,對貓空地名就有了新的發現。
在此先說明一下《台灣堡圖》。台灣在一八九五年被大清割讓給日本,日本統治下的台灣總督府完成台灣土地調查後,在一九○四年繪製完成《台灣堡圖》(共四百六十六張地圖),呈現清代遺留下來的地方行政區畫(堡里、街庄),根據此圖可以查出清代的台灣地名。
在《台灣堡圖》中,此地標示的漢字並不是「貓空」,而是「猫空」(注意是「猫」,不是「貓」),最重要的標音「バ—カン」(Bākang)。啊!原來此地以前的地名台語叫 Bâ-khang, 並不是 Niau-khang,這就推翻了從「皺空」變「貓空」的說法。
在進一步討論前,先要釐清「貓」和「猫」這兩個字,因為多年來已經混淆了。
在台灣通行的正(繁)體中文,以教育部所編的國語辭典為準,只有「貓」而沒有「猫」。
在中國通行的簡體中文,「猫」是「貓」的簡體字,「貓」已不再使用。在日文的漢字,不論新字體或舊字體,就只有「猫」(假名ネコ,羅馬拼音 Neko)而沒有「貓」。以此來看,中文和日文的「貓」或「猫」,指的都是相同的貓科動物。
在台語的漢字,依教育部所編的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貓」是正字,「猫」是「貓」的異體字(異體可指古體、簡體、俗體、帖體等),所以「貓」、「猫」可以通用。
然而,在早年的台語漢字,「貓」(Niau)是貓科動物,「猫」(Bâ)卻是不一樣的靈貓科動物。台灣山區常見的果子狸(又稱白鼻心),台語叫「果子猫」(Kué-tsí-bâ)。台灣早年流行的戲劇「狸猫換太子」,「狸猫」(Lî-bâ)指的是猫而不是貓。
以此來看,台語漢字對「貓」、「猫」本來有所區分,可能後來受到日文、中文的影響,慢 慢就混淆了。
因此,如果《台灣堡圖》標音正確,那麼現今「貓空」本來的名稱是「猫空」(Bâ-khang)。那「猫空」是什麼意思呢?可能音譯自原住民語,因為在清代文獻中,「猫」(Bâ)字也常取其音來音譯原住民語,例如苗栗舊地名「猫裡」音譯自原住民道卡斯族的社名 Bali,嘉義民雄舊地名「打猫」音譯自原住民洪雅族的社名 Dovaha。但因找不到相關資料比對,所以就從漢人以動物「猫」命名的方向來探討。
屏東縣恆春鎮的仁壽里,舊名「貓仔坑」,這個「貓」字,當地人的台語發音卻是「猫」(Bâ),念叫「猫仔坑」(Bâ–á-khenn)或「猫仔空」(Bâ–á-khang),這個地方早年就是「果子猫」(果子狸)出沒的坑谷。此外,南投縣埔里鎮溪南里的「生番空」聚落,以地形來看,早年應該是原住民居住的坑谷。
以此推論,「猫空」四面環山,早年可能是常見「猫出沒」的山谷,成為地名的由來。
順便一提,新北市三峽區有一個叫「熊空」的山區,看來很像日式地名,但此地名在清代已有。因此,「熊空」如果無法確定是泰雅族地名,也可能指有熊出沒的山谷。台灣只有一種熊,就是台灣黑熊,一般生活在海拔一千公尺以上。熊空海拔七百公尺,但或許早年也有熊出沒。
※ 本文摘自《大灣大員福爾摩沙》,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