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要接觸某樣東西夠久,我們就能牢牢記住它?
文/彼得.C. 布朗、亨利.L. 羅迪格三世、馬克.A. 麥克丹尼爾
人們通常認為,如果接觸某樣東西夠久,譬如一段課文或八年級生物課的一套名詞,就能牢牢記住,但其實並非如此。
許多教師認為,如果能夠讓學習變得更輕鬆、更快速,學生就會學得更好。然而許多研究顛覆了這個觀點──學習較為困難時,學生反倒學得更好、記得更牢。
教師、培訓人員和教練普遍相信,精通一門新技能最有效的方法是堅持不懈、專注並再三練習,直到記下來為止。這樣的信念根深柢固,因為多數人在集中練習的學習階段,可以看到快速的效果。不過研究結果卻清楚顯示,這種集中練習的快速效果只是短暫的,很快就會消失。
集中練習的迷思
多數人相信,專心一意做某件事情時會學得更好:這種練習、練習、再練習的方式,應該會讓我們牢牢記住一項技能。教師、運動員、企業培訓人員和學生普遍都存有這樣的信念:一口氣專注重複練習一件事,直到牢牢記住為止。研究人員稱這種練習為「集中練習」,這種信念多半是因為這個簡單的事實:當我們這樣做時,我們能看到效果。然而,儘管我們的眼睛告訴我們的事實是這樣,這種信念卻是錯誤的。
如果學習可以被定義為學習新的知識或技能,並且能夠在日後加以運用,那麼「學習速度只是學習的一部分」。當你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新知識或技能時,這些記憶還存在嗎?儘管練習對於學習和記憶極其重要,但是研究顯示,將練習過程切割為幾個階段,並加以間隔,成效反而會大增。通常我們很容易注意集中練習的快速效果,卻很少注意到隨之而來的快速遺忘。增加練習的時間間隔、練習與其他學習內容交錯進行、變換練習種類,能夠使學習成效更好、記得更久,應用範圍也更廣。
提取測試效應
小孩喜歡用繩子把蔓越莓串起來掛在樹上,卻發現它們從另一邊滑掉了。因為:沒有打結就不能成串。「提取」(retrieval)為記憶打了個結。重複的提取會串起記憶,並增加了一條迴路讓它變快。
早在一八八五年,心理學家便發現「遺忘曲線」,我們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失去大約百分之七十聽到或讀到的東西。在那之後,遺忘開始減緩,最後大約百分之三十則以比較慢的速度流逝,但是這個課題是很清楚的:改善學習方式的一項核心挑戰,就是找到方法阻斷遺忘的過程。
心理學家將做為學習工具的提取記憶的力量稱為「測試效應」。測試最常見的形式,是學校用來衡量學習效果並替學生打分數,但是我們早就知道,從記憶裡提取知識的行為,將更容易在未來喚起該知識。
亞里斯多德在他關於記憶的論文中寫道:「重複回想事情的練習會強化記憶。」我們更從實證研究得知,比起重複學習所學內容,練習提取記憶可以讓學習效果更牢固。這就是提取測試效應。
為了獲得最顯著的效果,記憶的提取必須有所間隔,且一遍又一遍的重複進行,以使回想需要一些認知努力,而非不動腦筋的背誦。重複回想很明顯的能夠幫助記憶在大腦中固化成一種具有結合力的表現形式,強化神經路徑,並使得神經通路倍增,之後知識能夠透過這些神經通路被提取出來。
然而,儘管研究和個人經驗都告訴我們,測試是一種強大的學習工具,但是傳統教育環境中的教師和學生,卻很少使用測試效應做為學習工具,而且教師和學生對這種工具的理解和應用仍舊太少,甚至遠遠不足。
實驗研究
研究人員發現,集中學習(填鴨法)後馬上考試,會得到更高的分數,但是卻比採用提取記憶方法的人忘得快。在第一次測試兩天後的第二次測試當中,採取填鴨法的研究對象,忘記了百分之五十第一次測試時記得的內容,而花相同時間採用提取記憶方法的那些人,只忘掉百分之十三。
在另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證明,光是要求研究對象填補單字中遺漏的字母,都能產生更好的記憶結果。以一串詞組為例,從「foot-s__e」這個顯而易見的線索來學習,都會比硬記「foot-shoe」這個詞的持久記憶效果更好。這項實驗是「生成效應」(由學習者自己產生的學習內容)實證,填空學習這個詞組所需要的適度努力,強化了對shoe這個目標字的記憶。
有趣的是,這項研究發現,比起學習後立即提取(測試),如果這個提取練習前面穿插了二十個詞組,在後面的測試中愈容易記起這個詞組。為什麼會這樣呢?有一種論點是,延後回想需要花費更大的力氣,有助於強化記憶。與集中學習相較,如果提取練習被分隔開來,允許每次測試之間忘掉一些東西,將會產生更強的長期記憶效果。
最前線的大學教授已在課堂上運用這些方法,在縮小學科差距的潛力上進行實驗,並已有令人驚嘆的研究成果。
練習從記憶中提取新的學習內容
多數學生專注於在課文、筆記和投影片上劃線和用標記重點。他們花費大量時間反覆閱讀這些材料,把課文和術語讀得很流暢,因為這感覺上就是在學習。
為什麼提取練習是更好的方法?
在複習教材一、兩遍之後,自我測驗與繼續反覆閱讀相比,前者是有效很多的學習方法。為什麼會這樣呢?關於這點,本書第二章有比較完整的解釋,但是我們在這裡列出一些重點。
藉由重複閱讀所獲得對於教材的熟悉感,會產生知識錯覺,但是這些感覺並非已經精熟所學內容的可靠指標。學習內容的流暢性有兩個不利的影響:它是你對於已經學會的內容的誤導性指標,而且它會讓你產生你會記得這些內容的錯誤印象。
相較之下,針對重點和術語背後的含義進行自我測試,能夠幫助你專注於核心原理,而不是那些不重要的內容或是某位教授的表達方式。小測試提供了一種可靠的方法,來衡量哪些內容你已經學會了而哪些還沒。此外,小測試能夠阻止遺忘。遺忘是人類的天性,但練習回想新的學習內容,能把它牢牢的留在記憶裡,並有助於將來回想。
透過自我測試定期練習新的知識和技能,能夠強化你對這些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以及你將它們與先驗知識連結的能力。
在學習一門課時,定期進行提取練習的習慣,將使你不再需要死記硬背和通宵熬夜。大考前你只需要少量時間學習。在考試前一晚複習一下所學內容,要比重新學習容易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