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心,容易受環境影響而波動。」:別讓自我為難綁架了你的情緒!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Anton Bielousov

「我們的心,容易受環境影響而波動。」:別讓自我為難綁架了你的情緒!

文/曉亞

當你不抵抗、不為難,學習臣服與接受,心不著境也不離境,才能得到心內平和,狂風暴雨轉為風停雨息的寧靜。

聖嚴師父說:「我們的心,容易受環境影響而波動;我們自己常常跟自己過不去,自己找自己的麻煩。」

這句話真是一點也沒錯。

明明知道事情已經無法挽回,依舊悔恨懊惱;講了三百遍要放下,仍然執迷牽掛;說好了不生氣,想到還是波濤洶湧激動惱怒;對別人的錯誤、困境使不上力,卻把問題像蝸牛殼扛在自己身上拋也拋不掉……。為什麼?為什麼我們不能看開、放下、解脫煩惱,為什麼要為難自己,常常跟自己過不去呢?

日本僧侶小池龍之介曾提出一個理論,他認為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都有一種「自我為難」的潛藏本性,這種「為難自己」的行為,讓自我與事件(不管是發生在別人或自身上)處於相同頻率,是一種生物本能,是警醒的訊號,從負面環境中掙脫而出以延續生命是自然生存法則。然而,「自我為難」的神經廻路原始設計功能是要避開危險,卻演變成無法控制、影響平和寧靜狀態的障礙。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當家人失去健康或遭遇難關,似乎自己也成為快樂的絕緣體。當然,親愛的家人朋友生病你絕對不可能開心,但你不需要二十四小時完全處於擔憂、煩惱的狀態。你還是可以保有讓生活過得自在、舒服的機會。因為就算為難自己千萬遍,眼前的困境也不會減損一分一毫。

有一年母親身體出了狀況,那時我們已經安排了一個旅行計畫,是早先安排好的,不能臨時取消。整個假期我沒辦法好好放鬆,不斷地為難自己:「母親在生病,我怎麼能置身事外呢?」度假的心情牽絆著內疚,既無法陪伴在媽媽身邊,也不能盡情享受與孩子相處的親子快樂時光。

當時母親情況穩定,就算我們離開短暫數天也不會有絲毫影響,我的罪惡感全出於「和自己過不去」的思維,「親人受苦自己也沒有權利享樂」恐怕是很多人都會有的念頭。但其實,你的自苦,於所面對的情境一點幫助也沒有。你仍然會難過、會傷心,但是當有機會放鬆、尋求情緒出口的時候,或是當你覺得應該百分之百沉浸於憂傷當中而卻只有一半難受程度時,遂衍生自我懷疑、自我貶低的罪咎感時,應當跳脫出來,將自我為難的感知與事件劃清界線,境界是境界,你是你,情緒也非你,就好比看到一艘船可能有沉船的危機,你該採取的行動是如何避免沉船的悲劇發生,而不是跳上船,跟著一起沉沒。不好的念頭出現時,要當機立斷止息,這樣的功夫並不容易,可以從觀察念頭的生住異滅開始,它的來來去去,像吹泡泡一樣生起又消滅,慢慢的透過練習,最終才能達到斷念、即起即滅、不生不滅的境地。

禪宗有個泥牛入海的公案,洞山良价禪師問潭州龍山和尚是如何開悟的,悟境如何。龍山和尚比喻說:「我見到兩頭泥牛相鬥,到海中就不見了,直到今天還沒有消息。」未開悟前,內在的想法、外界的衝突就像兩頭相鬥的牛,充滿了矛盾與不和諧;了悟之後,內外平和,念念分明,自在灑脫,像泥牛入大海,一切無事。和外境起對立或是和自己過不去時,參究一下泥牛入海的深意,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所有事物從空裡來往空裡去,又何必庸人自擾、自尋煩惱。

兩千多年前佛陀在菩提樹下靜思冥想,發現佛法的真諦,是用來解脫世間的痛苦,四聖諦裡的苦集滅道講述了苦痛的根源及如何滅苦的方法,眾生想要離苦得樂,要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必須修習如何不被環境所牽引,心不跟隨外境而轉,不要跟自己過不去,自己找自己的麻煩。

這世間已經有很多苦難,能夠決定讓痛苦的感覺減輕或加重的只有我們的心,學著不要為難自己是很重要的練習,如果你此時正遭遇一些人生的試練,請暫時放下煩憂,讓你的心回歸平靜,回到它本來無所做為的面目,停止對自己發出任何問號與懷疑,「為什麼會發生……」「是不是不該如何……」「如果當初……,就不會……」「我做得不夠好嗎……」「老天爺在懲罰我……」「上天真不公平……」讓一切呈現它所應該展現的面貌,臣服(surrender)於所發生的,不要做對抗,不要發想任何不必要的念頭自苦。只要相信你絕對不會是第一個面對這樣的考驗,也不會是最後一個,這會幫助你更容易去接受並且走出低潮。

唐朝時期日本高僧空海大師,帶領一群比丘到大唐求法,船隊在中途遇到暴風雨,當時所有僧侶都躲入船艙內,只有他不畏風雨走上甲板,對着空中大聲說:「不要制止風,願將此身化為風。不要制止雨,願將此身化為雨。」話語一畢,風雨即刻停歇。

我們沒辦法制止風雨的來臨,只能泥牛入海將自身化為風雨大地的一分,拋開自我與無常的對立,與所有環繞周遭的萬物合而為一。當你不抵抗、不為難,學習臣服與接受,心不著境也不離境,才能得到心內的平和,狂風暴雨轉為風停雨息的寧靜。這就是「心安就有平安」吧,心安定了,就沒有什麼會再困擾你了。

本文介紹:
轉個念,心讓世界大不同》。本書作者/曉亞;出版社/四塊玉文創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延伸閱讀:

  1. 鴕鳥的幸福,只是一堆沙子
  2. 轉轉念,幸福就在心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