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ting:上山頭,拚書影】各自有趣,彼此對應──談《夜行動物》的小說與電影
Photo Credit: 環球影片公司

【Waiting:上山頭,拚書影】各自有趣,彼此對應──談《夜行動物》的小說與電影

不管是觀賞湯姆.福特執導的《夜行動物》,或是閱讀由奧斯丁.萊特所寫的原著小說,全都讓人十分享受,如果可以兩者都看,觀察其中的異同之處,則肯定是件更加有趣的事。

無論小說或電影,兩個《夜行動物》的故事主線其實不算差異太大,均以雙線手法同時並進,描述蘇珊收到前夫愛德華撰寫的小說書稿,隨著閱讀過程開始回憶過往,同時審視(或逃避面對)自己現今的生活狀況。

有趣的是,雖然兩個版本均採用驚悚形式來與愛情具有的殘酷面相相互對比,手法也都細膩精緻,但兩者著重的主題,卻由於作品主導者與表現媒介的不同,有著明確的歧異之處,使兩個版本不僅本身便具有複雜的對照性,於比較過後,更能進一步地展現出說故事這件事的學問所在。

先從故事中的故事,也就是蘇珊收到那本同樣名為《夜行動物》的小說情節開始說起吧。這本書稿的內容,敘述主角湯尼帶著妻女於夜間開車趕路,不料意外被一群歹徒攔下,湯尼被丟在荒郊野外,而妻女則遭到姦殺。一年後,負責本案的警探總算找到其中一名歹徒,並與湯尼開始攜手追查,並在法律無法捍衛正義的情況下,決心一同以私刑了結一切。

無論小說或電影版,蘇珊都在閱讀書稿的過程中,不斷回憶自己與前夫相識不同階段時的點點滴滴。在小說中,這則故事具有的後設性質較為明顯,我們除了看見湯尼痛失妻女的過程、其後的心理狀態與復仇之路,同時也看著蘇珊如何解讀這個故事。由於蘇珊認識故事的創作者,因此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將故事與愛德華本人互作對照及聯想,嘗試揣測愛德華書寫背後的心態。於是,我們隨著蘇珊一同閱讀那本書中書,起了一種像是在與她討論般的感受。我們看著她的解讀,同時以局外人觀點來窺視她的回憶,進而在心中產生一番與她不同的看法。而這樣的手法,則巧妙地展現出觀看故事這件事的私人性質。就算是同一則故事,在不同的人心裡,自會有一番不同的見解,會被觸動的段落、喚醒的回憶也各自有所不同,使得每一個閱讀/觀看/聆聽故事的行為,都幾乎是一種再創造的行為,而小說版所安排的結局,也因此會讓人聯想到作者與讀者間的角力與拔河。

至於電影部分,導演湯姆.福特則因應影像這個媒介,將原著的後設氣息大幅降低(畢竟那是書中書,而非片中片),把重心放在表裡兩則故事的對應與關聯,同時更動了蘇珊的職業與生活狀態,利用情節與視覺風格強化整個故事的疏離感,並多了幾分對於當代藝術圈的諷刺

值得一提的是,正如奧斯丁.萊特巧妙利用「書」的形式強化故事部分主題,湯姆.福特也在電影版中充分利用各種影像特有的手法來暗示故事主題、其後發展、角色心態等內容,表現方式有可能是演員的小動作、過場方式、構圖安排,甚至是神來一筆的剪接鏡頭加以呈現,其手法細膩的程度令人佩服不已,使這部片成功以影像來強化故事,而非只是一昧將解釋用的台詞給塞進角色口中,因而留下了精準拿捏的留白空間,使人看完後不禁會去思考故事中所暗藏的諸多可能。

而在將後設性質大幅降低後,湯姆.福特也進一步地運用影像強調這則故事的另一個重要特質──也就是創作者能夠如何將一個本質完全相同的故事,透過風格、情節均有所變化的手法,使其看起來像是兩則截然不同的故事。而也正如小說版一樣,正因我們是位於銀幕外側的局外人,因此無論是故事表層的情愛糾葛,或是往裡一層的驚悚兇殺,都能以更為客觀的角度來看待這個看似兩則,實則全然相同的復仇故事。

這正是《夜行動物》的小說與電影之所以有趣的原因。正如前面提及的一樣,無論是哪個版本,它們自身均透過「故事中的故事」這種形式,讓表裡情節有著巧妙的對應之處,而在此同時,兩個版本間也同樣擁有極為有趣的對比效果,它們既述說了相同一個故事,卻也強調出彼此敘述媒介的獨特性,以及說故事的人所著重的不同主題。

說故事的確是一門學問。有時,你得知道自己想說什麼,也得知道該怎麼說才行。就算是同一則故事,交由不同的人來說,由不同的媒介表現,也絕對會有不一樣的效果。

奧斯丁.萊特與湯姆.福特所分別打造的《夜行動物》,就是這樣的存在。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讀書不忘看片,看片也要讀書

  1. 浪漫、恐怖、推理、科幻──2017年文學改編電影大盤點!
  2. 進電影院前必看的15本原著小說──2016電影原著開春大彙整
  3. 藍祖蔚:「我想在簡體中文資訊充斥的環境裡,留下具有臺灣觀點的電影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