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沒說出口的愛,與抱歉

文/李瑟 康健雜誌社長

這一期《康健》的「熊健康出任務」是去探訪醫院裡的血庫。你有沒有想過,不論是生產、開刀還是化療,總有一袋袋的血在待命,輸進你血管內救你,它們是如何被製備的?我們這麼信任這套其實也不太清楚的流程、幕後的英雄,就像坐飛機時,完全信任連臉都沒見到的機長、機師、技師們。所以,別再只有謝謝醫生了,這套人人為我的體系,安全地固執地撐住所有的我們呢。

資深記者李佳欣寫了3個優秀的照顧服務員的故事。但在發稿那天早上,又讀到專家學者們在為解決長照人力困窘而開會的消息,我情緒複雜。當每家都只生一兩個心肝寶貝時,如果薪資報酬不能提高、社會眼光無法改變,誰捨得送寶貝去做辛苦又低薪的照顧服務員!居家照顧策略聯盟頒發「最佳照顧服務員」獎項時,我在現場非常感動,既要有愛心,又要有專業,鼓勵長者復健到能站、能走、能自己吃飯,不要只想依賴或放棄。是不是很像世上最偉大的母親的工作?那為何專家學者與政策都只想給低薪呢!

去年起我變成成年孤兒。時間愈久,回憶愈增,我們的哀傷裡開始增加了很多抱歉,那些媽媽追著叫我多穿些衣服,爸爸叫我暫停工作、準時吃飯才不會傷胃的嘮叨,但我不耐煩地回話,嫌她、他把我當小孩看。有一次,媽媽為了外孫女穿露肚臍的時尚衣外出,憂心了一晚上,我還「開導」她:「你管太多了啦!年輕人不會因為你這麼愛操煩就改變的。」

回憶起來,她臉上流露出受傷的、不被需要、說話沒人要聽的難過表情,現在想來非常清楚。但為何當時我一絲一毫都沒注意到呢!懊悔與抱歉如今常縈繞在我心頭。奇怪的是,每當我跟別人講這事,幾乎每個人都說,他家也有同樣的劇本在上演。原來,華人長輩的愛是藏在嘮叨裡的,幾乎每個家庭都如此。並且,每個人都說:真後悔,也都好抱歉。

我很愛這期我們寫的兩個家庭的故事(「兩代之間沒說出口的愛 小野×李中,李慧玟×張為智、張庭榮」),不管我們現在幾歲,老爸老媽給我們的愛都不會變。只不過,很多的愛,他們沒有直接說出口,而我們不曾用心體會,總要等到他們不在了,才想起來。真是抱歉。

趁著家人團聚的季節,用心體會這一切吧。我們、他們,其實都是一樣的,愛太深、抱歉太多,都說不出口。

※ 本文摘錄自《康健雜誌 02月號/2017 第219期》,立即前往試讀►►►